【科技.未來】發展加密貨幣 誰可享受經濟成果?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隨着加密貨幣的用電量備受爭議,一些盛產再生能源的地方就吸引了「礦場」進駐。然而,把城市的未來押注在加密貨幣或許比想像中複雜:有礦場業者認為這是當地的經濟出路,學者及官員就質疑這是否最有效的途徑。

伊泰普水壩為巴拉圭提供低廉的電力,吸引加密貨幣礦場進駐該國。(視覺中國)

伊泰普水壩(Itaipú Dam)坐落於巴西和巴拉圭接壤邊境,是全球發電量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也令巴拉圭成為挖礦的理想之處。巴拉圭現時可分到伊泰普水壩一半發電產量,但由於該國工業凋零,電網疏落,根本用不完分到的電力,要以遠低於市價賣予巴西。能量過剩令該國電價便宜,每千瓦小時僅5美仙,是鄰國的五分之一,近年吸引眾多礦場進駐。

礦場業者建議投資 加密貨幣將成窮國出路

「有些人已經成為了百萬富翁。」當地冷氣業者Gregorio Bareiro說。去年9月,他第一次接觸到比特幣挖礦這行業,開始向比特幣投資者提供自製的冷卻系統。現時他有12個員工,正租出750部電腦予巴西、歐洲和北美礦工,並計劃改裝貨車成流動挖礦機。他對巴拉圭的「礦業」未來甚為樂觀:「巴拉圭是現時全球唯一擁有如此充足能量的地方。我們可以成為全球比特幣挖礦的中心。」

他認為巴拉圭應熱烈歡迎礦工礦場進駐,只要利用伊泰普水壩進一步降低電力成本,將可吸引現時位於中國的十幾萬間礦場移師當地:「十年內,或許已足以付清巴拉圭的外債。我們已為國家找到出路,最好的機會不是賣電力給巴西,而是投資到加密貨幣。」

巴拉圭貧富懸殊問題嚴重,圖為本年4月當地市民向國會就房屋土地問題抗議。有學者質疑,投資加密貨幣是否可令窮人受惠。(視覺中國)

電力便宜 學者呼籲擴大受惠者

不少人認為,巴拉圭應更好利用其充沛水力發電,幫助國內四分之一的貧窮人口。巴拉圭一些政客、學者和商人正聯合起來,呼籲國家把握2023年與巴西在伊泰普水壩的分成條款到期更新的機會,並積極談判,令更多國民受惠。當地發展專家Miguel Carter計算,1973年巴拉圭與巴西兩名獨裁領袖簽訂的「不平等條款」(條款中約定巴拉圭要把來自伊泰普水壩多餘的電力,以成本價賣給巴西,且只能賣給巴西),令巴拉圭損失高達577億美元收入。

巴拉圭國立亞松森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de Asunción)一項能源研究計劃總監Gerado Blanco就認為,「2023年是巴拉圭獨一無二的機會。」他的研究指出,若把現時銷到國外的能源投放於本地製造業,可帶來200萬個職位,令巴拉圭國內生產總值(GDP)翻四倍,改變這個南美窮國的命運。「這將為我們的社會、經濟、文化帶來重大進步。」 Blanco補充。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人類學家Christine Folch也有類似見解,她建議巴拉圭利用再生能源,為Google、Apple、Facebook等科技巨企建立數據中心,也可發展鋰電池產業。考慮到該國人口不多,她認為若能把握2023年的機會,「或可令巴拉圭躋身科技前線」。Carter則建議,巴拉圭若能在能源談判上爭取到更好的價錢,收入可用來興建醫院、學校,重修殘破的鐵路。

有地方官員質疑,設置礦場創造職位少,未必最有效改善當地經濟。(視覺中國)

創造職位少 官員質疑礦場經濟效用

然而,相比傳統工業或伺服器農場(Server Farm),加密貨幣礦場電力需求龐大,卻沒有帶來相應的職位和投資。本身是經濟學家的普拉茨堡市長Read便說,比起挖礦,他寧願把便宜的電力賣給可聘請幾百人的公司。他指塑膠樽蓋生產商Mold-Rite Plastics與礦場同樣佔該市10%用電量,但聘請了約200名員工,而礦場只請一個保安和一個修理人員。

Read解釋:「每百萬瓦(megawatts)電力需求下,貨幣礦場所創造的職位只有傳統工業的1%。傳統上,一家公司決定進駐後會建工廠,需時六個月,為區內帶來職位和投資機會。但貨幣礦場進出只需要一個周末,這是我見過最無束縛、能源最密集、而勞動力最不密集的行業。」

加密貨幣價格升跌亦引起礦場進駐地的憂慮。美國華盛頓州奇蘭郡(Chelan)是另一個新興礦場熱門地,公用事業專員Dennis Bolz擔心,比特幣格價暴跌或會令礦工離開,「遺下一堆不知還有沒有用的設備」。

當地居民的憂慮不止於經濟,Bolz聲稱聽到不少人說,不太願意看到當地電力的最終成品只用來炒賣投機或助長犯罪:「這是一個保守的社區,居民會反問:『一直在用的美元到底有什麼問題?』若你在奇蘭郡問市民想不想投身比特幣行業,他們必然說不。」

上文節錄自第13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19日)《「挖掘」耗電巨大 左右礦場爭奪 加密貨幣可持續性成疑》。

【科技.未來】專題相關環境及能源議題文章:

首架火車德國啟程 車廠攜手研發 氫燃料電池再臨氫燃料漸成國策 多元能源為未來趨勢鋰離子電池見末路 新電池開發競賽展開物料廿多年未變 鋰離子電池陷瓶頸蓋茨有份投資 碳捕集及儲存或將普及?碳捕集及封存減緩暖化 質疑者:最大的道德災難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