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醜聞過後 瑞典學院何去何從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去年11月,18名女子響應#MeToo運動,指控瑞典學院女院士弗羅斯滕松(Katarina Frostenson)的法籍攝影師丈夫阿爾諾(Jean-Claude Arnault)在1996年至2017年間曾對她們做出性侵行為,並斥責瑞典學院明知而不聞不問。瑞典媒體還爆出,瑞典王儲維多利亞公主曾於2006年一次晚會中被阿爾諾騷擾,瑞典王室對此消息不予置評。醜聞引發部分院士「辭職」—瑞典學院的18名院士為終身制,理論上無法辭職,但院士可拒絕出席學院會議。這場風波導致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無法如期評審,諾貝爾基金會於5月宣布今年停頒文學獎,創下近70年來首例,而醜聞主角阿爾諾已被瑞典法院判處一項強姦罪名成立,判囚兩年。撰文:甄梓鈴

承接上文:【文學獎】跟着瑞典人上一堂「諾貝爾課」

自己獎項自己救

為了填補今屆文學獎的空白,瑞典專欄作家Alexandra Pascalidou和100多名瑞典作家、記者等文化界人士設立「新學院」(The New Academy),頒發自己的文學獎。在「獎外獎」揭曉儀式裏,「新學院」成員Maria與我聊起瑞典學院,怒火猶旺。

「最令我感到憤怒的是,當被揭發性醜聞,瑞典學院的處理方式很有問題,不能接受。」Maria批評。瑞典學院由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於1786年創立,旨在編寫瑞典語字典、關注並推廣瑞典文學。自1901年開始,該學院擔起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責任,在瑞典文壇享有崇高地位。Maria形容,瑞典學院是個有權威的機構,控制着獎金頒發,甚至是瑞典作家出書的機會。事實上,學院院士均是有名氣作家和語言學家,許多性侵受害者因顧忌學院及阿爾諾的影響力而保持沉默,「現在學院的名聲大跌,醜聞嚴重損害聲譽,即便承諾改革,其地位已大不如前。」

為填補今屆文學獎的空白,上百名瑞典文化界人士設立「新學院」(The New Academy),頒發新的文學獎。(視覺中國)

在Maria眼中,瑞典學院是個小圈子,除性醜聞之外,還涉及利益衝突。外界質疑院士弗羅斯滕松與丈夫阿爾諾共同經營的私人俱樂部「論壇」(Forum)多年來得到瑞典學院的資金贊助;阿爾諾又因妻子的關係可以使用瑞典學院的巴黎公寓;另外,他被指洩露文學獎得獎者身份給博彩公司。凡此種種,暴露學院內部存在嚴重的問題。

諾貝爾基金會執行主席海肯斯滕(Lars Heikensten)上月底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假如瑞典學院無法改革和盡快解決問題,便會考慮剝奪它評審文學獎的權力,尋找新的權威機構。早在今年5月,海肯斯滕已批評:「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瑞典學院已經形成了一種封閉的文化,而這種文化氛圍遲早受到挑戰。」不過他當時亦說:「我相信這種挑戰最終讓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

在性侵指控、財政舞弊和得獎名單外洩等風波影響下,Maria認為瑞典學院有可能失去諾獎評審資格,至於誰能擔起這個責任,她沒有直接回答,強調「新學院」僅屬臨時性質,在12月頒獎典禮結束後就會解散。

醜聞主角阿爾諾已被瑞典法院判處一項強姦罪名成立,判囚兩年。(視覺中國)

面對排山倒海的問題,瑞典學院的權威性還在嗎?未來的日子裏,諾貝爾文學獎該怎樣繼續辦下去?已有232年歷史的瑞典學院座落於斯德哥爾摩舊城區(Gamla Stan),與瑞典皇宮、諾貝爾博物館同處一條滿布中世紀建築的古老大街上,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瑞典學院院士韋斯特貝里(Per Wästberg)在這裏與我見面,談文學獎的未來。

文學獎光環不再?

諾貝爾文學獎籠罩着一圈光環。儘管文學的價值並不單單由獎項來定義,它卻是無數作家一生追逐的夢想,是寫作生涯的最高榮譽。現年84歲的韋斯特貝里於1997年當選瑞典學院院士,在院士這一身份之外,也是一位著名作家。他表示,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矚目的崇高獎項,對瑞典人而言,文學獎相比其他諾貝爾獎項更受注目,「因為文學作品是開放的,人人都可以閱讀,不像物理獎的原理那麼複雜,通過閱讀不同作品,可以把瑞典與世界連結在一起。」

瑞典人口不足1,000萬,但這個北歐小國一點也「不弱」,作為諾貝爾獎的發源地,靠這股軟實力立足於世。諾貝爾文學獎使瑞典在文化領域上展現其魅力,吸引全球注意。不過,隨着瑞典學院的醜聞如雪球般愈滾愈大,已經影響到文學獎的公信力,光環似在消退。

上文節錄自第13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9日)《跟着瑞典人上一堂「諾貝爾課」醜聞過後 文學獎何去何從》。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