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舒吉事件重擊「改革派」信譽 沙特王儲難言無憂
沙特阿拉伯異見記者卡舒吉10月2日進入沙特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領事館後,一直音訊全無。到了上周六(10月20日),沙特當局終於承認他在館內經歷「一場打鬥」後死亡。自他失蹤以來,全球媒體都把矛頭直指沙特政府,要求對方就這件撲朔迷離的事作出交代。與此同時,事件會否影響中東格局,亦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59歲的卡舒吉(Jamal Khashoggi)當日或許是以既興奮、又戰戰競競的心情進入沙特領事館的:興奮,是因為他當時正準備與土耳其女友結婚,故而進入館內辦理所需文件;戰戰兢兢,則是源於他過往曾多番觸及「政治紅線」,進入領事館或會受到刁難。
在一些敏感問題上,卡舒吉與沙特政府確實存在分歧,例如他支持曾在埃及執政的「穆斯林兄弟會」,認為這個組織是民主典範,但沙特政府卻視之為對君主專制政權的威脅;另外,卡舒吉曾批評美國總統特朗普違反沙特致力改善對美關係的外交方針,招致當局在去年禁止他公開發言。
值得一提的是,遇害前長期投稿《華盛頓郵報》的卡舒吉與數名沙特王子私交甚篤,但這種關係並非永遠靈驗的「護身符」,特別是很多王子去年已遭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肅清。失去「靠山」的卡舒吉自知祖國無處容身,被迫在去年流亡美國。
自製公關危機
卡舒吉失蹤後,利雅得最初的說法是他已離開領事館,否認他在館內遇害,但這種說法一開始便備受質疑,最大疑點就是卡舒吉的女友在領事館門外等了十多個小時都不見人影。
隨着國際壓力愈來愈大,沙特10月16日改口承認,卡舒吉是因「盤問出錯」而死;更令人震驚的是,英國專門報道中東新聞的網站《中東之眼》(Middle East Eye)引述消息稱,卡舒吉是被沙特暗殺小組活生生肢解,整個過程更持續7分鐘。接着,沙特在20日承認卡舒吉在「一場打鬥」後死亡,又表明已拘捕18名涉案人士,並把數名高級官員革職,包括王儲的高級顧問卡赫塔尼(Saud al-Qahtani)。
隨着事件發酵,商界和媒體紛紛抵制:維珍航空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Uber行政總裁霍斯勞沙希(Dara Khosrowshahi)、摩根大通行政總裁戴蒙(Jamie Dimon)等企業高層決定抵制月底在利雅得舉行的「未來投資倡議」論壇;《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及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等國際媒體亦將缺席。
過往總是顧及盟友關係、甚少批評沙特的美國,今次也是一反常態:聯邦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等保守派政客把事件上升到「維護美國在人權議題上的信譽」的程度,而一直視人權議題如無物的特朗普甚至在上周六(13日)揚言,若證實記者遇害,便會嚴懲沙特,這消息導致沙特股市翌日大跌近7%。
普京化還是現代化?
應該說,在處理有關事項上,沙特政府的手法確實有問題:先是否認兇案發生,繼而在壓力下「調整」說法,這種前後矛盾的操作不單無助釋疑,反而令新聞有了炒作空間。即使國王薩勒曼(Salman bin Abdulaziz)或王儲真的沒有下達「格殺令」,但事情經過多日發酵,兩人着實不易洗脫嫌疑。
過去兩、三年,沙特王室形象其實有了某種程度的改善。薩勒曼在2015年繼位後,「80後」兒子穆罕默德逐步掌握實權。他翌年提出「願景2030」計劃,希望把國家升級為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心臟、全球投資強國,以及亞歐非樞紐;他還容許女性駕駛、重開戲院、限制宗教警察權力等,力圖把極度保守的沙特阿拉伯,轉化為溫和穆斯林國家。
不過,王儲亦有粗暴一面:在國內,他拘捕不少被指涉貪的王室成員、商界人士和女權份子;在國際層面,他派兵攻打也門、迫使多國與卡塔爾斷交、挾持黎巴嫩總理,早前還就人權問題與加拿大鬧翻,發生在土耳其的卡舒吉遇害事件只不過是最新一件。
基於上述原因,這位既有改革雄圖,同時劣迹斑斑的王儲無可避免受到廣泛批評。《彭博社》去年11月便曾發表題為「沙特正在普京化,而非現代化」的文章,質疑外界高估了王儲。必須指出,這種「高估」源於部分輿論從一開始便認為穆罕默德代表「自由進步」。以現時的情況來看,若以這套邏輯理解王儲,顯然不太正確,而且是一廂情願。
三十出頭的穆罕默德掌握政權不久,新官上任三把火,最需要的是展示權威和證明自己,任何批評都可能被視為對自身的質疑和否定,因此必須作出還擊。對這位年輕執政者來說,消除「雜音」是政治需要,否則無法暢順地推行政策和改革。而如果連繫上沙特過往多次被指壓制異見的例子,卡舒吉的情況顯然不是孤例。
歸根究柢,此次事件所反映出的,是「威權政體應該怎樣面對輿論危機,以及在外界批評和政治需要之間作出平衡」的問題。
埃爾多安待價而沽
不過,相比沙特王儲將來會否調整管治風格,外界此刻最應關注的還是中東局勢問題。
值得注意是土耳其的取態。由於事件在沙特駐土耳其領事館內發生,加上卡舒吉本身是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好友,因此他失蹤後,安卡拉當局便表明要「一查到底」,除了嚴辭要求利雅得交代,還派員到領事館內蒐證、起出據稱記錄兇案過程的錄音證據,以及確認疑犯身份等。
埃爾多安這麼積極,背後有深刻原因。一來,沙特人員專程前往土耳其犯案(雖然領事館屬沙特領土),不查的話面子過不去;二來,由於在敘利亞戰場以及中東整體戰略利益上,美國與土耳其分道揚鑣,加上華府早前更藉牧師被扣之名,對安卡拉大打經濟戰,觸發兩國關係緊張。「卡舒吉事件」在這個時候發生,恰恰成為土耳其與沙特和美國博弈的籌碼,令「新蘇丹」有了待價而沽的本錢。
美國投鼠忌器
倘若各界對沙特特工機構的指控屬實,那着實令人髮指。然而回望現實政治,美國政界、商界和媒體的抵制即使並非僅僅是「出於必要而不得不發聲」的口頭譴責,也很可能只是短期的,事件不太可能動搖美國對沙特的政策根本。眾所周知,除了以色列,美國在中東的另一關鍵盟友便是沙特,它在壓制伊朗和維繫「石油美元」上的作用是難以取代的。倘若沒有利雅得積極配合,華府在中東乃至全球的影響力都將受到巨大影響。
事實上,單從特朗普上任後以沙特作為首個外訪目的地來看,他本身極看重這個遜尼派龍頭;而在記者失蹤事件發生後,特朗普雖揚言要「懲罰」沙特,但其立場很快便軟化,於15日與穆罕穆德通完電話當天,便改以「無罪推定」邏輯捍衛沙特,與他早前為大法官卡瓦諾(Brett Kavanaugh)辯護的情況如出一轍。
至於沙特,它本身是主要武器進口國,而這亦成為該國「敲詐」美國的一大本錢。就在沙特表明卡舒吉「死於打鬥」後,特朗普雖然認為事件「不可接受」,並且指出要有「某種制裁」,但他傾向不取消總值1,100億美元的軍售訂單,否則「只會拖累美國軍工企業和工人」。
在現實政治考量下,不難推論特朗普等一眾美國政客會怎樣抉擇。就着卡舒吉遇害一事,口頭批評是有必要的,但美國對沙特政策卻不易出現大變,畢竟這樣做的代價實在太大。
當然,這並不代表沙特可以安寢無憂,畢竟「卡舒吉事件」確實重重地打擊了這個中東產油大國的形象和聲譽。對穆罕默德來說,如何令「待價而沽」的土耳其不再得寸進尺、如何確保國內被打壓的王室成員不「伺機而動」,以及如何力保自己「儲君」之位,都是當下最棘手的問題。長遠來說,穆罕穆德這位大有梟雄氣派的年輕領袖,如何培養一個更專業的情報特工團隊,如何做好自己和沙特政府的危機公關,都是不容易的挑戰。
上文節錄自第13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2日)《卡舒吉事件重擊「改革派」信譽 沙特王儲難言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