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電價】有錢冇地難參與 打破受惠「小圈子」

撰文:林立勝
出版:更新:

家住大埔村屋的陳榮禮,十年前已在家安裝太陽能板以支持環保,上網電價推出後,他傾向申請接駁電力公司電網「賣電」。可是,由於他的太陽能板是多年前安裝,若要符合電力公司的規格,需要更換整個系統,估算最少要投資十多萬元。他指出,現時的村屋業主對上網電價反應不太理想,因為投資較大,未計算保養成本便要約13萬至15萬元。另外,建築物條例亦為安裝太陽能板帶來阻礙,以一般村屋來說,如要合法安裝,只能裝在天台地面不高於1.5米高度,用盡全天台面積也只能安裝一個大約5千瓦的太陽能系統,假若放寬現時法例所限制的高度,所產生太陽能電量亦會提高,從而縮短回本期。

安裝太陽能板後,系統需要適當保養。陳榮禮的太陽能板已出現風化侵蝕現象,發電功率降至約八成。他指材料選購及保養亦是參與上網電價要考慮的因素,若太陽能板選材不當,可能需重新再造,延長回本期。他指現時銀行對於太陽能板投資,沒有類似環保的科技貸款優惠,只能當作一般的私人貸款處理。

他認為現時機電工程署提供的承辦商資料過於簡單,質素參差,他提醒,若考慮安裝太陽能板,不能夠「貪平」,最好是有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認證,而坊間標榜「3年回本」的,可能是質量較差的太陽能板,壽命短,轉換效率會「跌得好快」。他又建議政府考慮將安裝太陽能板的高度限制,由不可高於地面1.5米放寬至2.5米,若擔心安全問題可加入每五年檢查等巡查建築安全等條件,以「拆牆鬆綁」,方便市民安裝。

陳榮禮建議政府考慮將安裝太陽能板的高度限制,由不可高於地面1.5米放寬至2.5米,「拆牆鬆綁」方便市民安裝。(鄧倩螢攝)

浸會大學地理系助理教授、亞洲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馬雅燕專門研究香港的太陽能技術發展,她的團隊早前舉辦過數場公開研討會,有市民反映10年回本期太長,因此需縮短至5年或以下,才能消除市民的顧慮。回本期只是其中一個影響市民安裝太陽能板的因素,她的團隊過去研究香港太陽能屋頂的發展潛力,並對有天台的住戶作出調查,發現他們安裝太陽能系統面對多重障礙,包括初置成本過高,不懂保養、村屋屋頂空間有限,涉及部門過多令諮詢及申請困難等等,她建議政府提供跨部門的一站式諮詢及申請服務,並與環團、社企、再生能源界等團體合作,協助市民安裝。

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可再生能源研究室主任、香港太陽能學會會長楊洪興認為,若是安裝10千瓦以下的小型太陽能系統,一平方米只增加數十公斤重量,不會影響樓宇結構安全,建議政府簡化小型系統安裝申請及加快審批,並訂立安裝太陽能系統公司的牌照制度,方便市民選擇。至於大廈樓宇的天台空間,他認為亦可以安裝太陽能板,但需要由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或物管公司處理,發電後可供應水泵、照明、空調等大廈設施使用。

楊洪興認為若是安裝10千瓦以下的小型太陽能系統,不會影響樓宇結構安全。(鄧倩螢攝)

政府再生能源願景模糊

根據《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的願景,港府希望在2030年前逐步以天然氣減少燃煤發電。政府估計由現時至2030年間,以風力、太陽能及轉廢為能三種方式,有潛力令可再生能源佔香港全年用電量約3%至4%,以現時香港用電量水平計算,1%相等於約4.4億度電,大概足夠9萬個家庭一年使用。可是,馬雅燕認為,政府對再生能源藍圖的願景含糊,僅列出可發展潛力,而非清晰目標,難以吸引投資者加入香港市場。

一項由中央政策組資助的研究顯示,如在全港233,000棟合適大廈天台安裝太陽能板,可供應相當於2012年本地用電量的約5.9%。而立法會研究資料顯示,太陽能現時僅可應付香港整體用電需求量約0.1%。現時香港的太陽能發電系統數量甚少,且多僅作示範用途。

馬雅燕建議政府提供跨部門的一站式諮詢及申請服務,並與環團、社企、再生能源界等團體合作,協助市民安裝。(陳嘉元攝)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項目經理杜珮煒認為,以往政策太側重政府獨自承擔發展,很少系統由民間擁有,若要推動香港太陽能發展,關鍵是政府有決心發展較大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及推動「全民發電」。她表示,全港七成天台安裝太陽能板,便可達到政府制定的可再生能源願景,但官民必須有同一個能源願景。她認為政府以往沒有清晰的綠能政策,市民參與度低,上網電價正正能增加市民的投入度,但因投資門檻高,及對安裝認識低,市民參與度未必符合預期。

她又建議發展局、環保署、屋宇署等以跨部門小組協調,解決推行上網電價的障礙,她又認為香港可以效法台灣訂立《可再生能源法》,列明每個部門的權責,並設立相應的專家小組委員會,制定可再生能源範疇的政策。

她指出政府現時只能做到生產綠電的角色,市民卻未能成為有選擇的購買者。她舉電費單為例,市民不能選擇是否採用綠電,反觀荷蘭、德國、英國等地,市民可以決定是否購買綠電,成為支持綠能發展的渠道。她強調,電費單是推動再生能源的重要工具,例如給予市民選擇是否使用綠電,佔用電量的百分比,哪間綠電公司等。她指香港可再生能源市場有發展潛力,若政府開放更多可發展再生能源的地方,再由「有錢冇地方」的市民投資,可令更多人參與整個市場發展。

杜珮煒(中)前往台灣考察當地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受訪者供圖)

水塘天台隔音屏皆可利用

自2017年4月起,政府針對轄下建築物發出指引,新建學校和教育用途建築物的可再生能源佔用電量的目標,由現時的1%提高至1.5%。新建公共空間及公園項目在一般公共照明的綠電比例,由15%用電量提高至佔25%。政府建築物亦需撥出最少10%可用天台空間,以供應用可再生能源技術。

馬雅燕直言政府現時的「開放程度」並不足夠,建議更大幅度開放公共空間,如水塘、部門大樓天台、沿鐵路旁的隔音屏、公屋及學校的天台等適合安裝發電系統的地方,以釋放使用太陽能板潛力。她指出,政府除了開放地方外,還需要作出協調,舉例說,現時只有個別學校獨自處理安裝太陽能系統,但這絕對不是學校優先實行的項目計劃,部分學校亦未必有多餘資金人手管理及維修系統。由於學校欠缺技術支援,她建議政府牽頭成立中央統籌太陽能計劃,以集中處理。

馬雅燕直言政府現時的「開放程度」並不足夠,建議更大幅度開放公共空間,如水塘、部門大樓天台、沿鐵路旁的隔音屏、公屋及學校的天台等適合安裝發電系統的地方。(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馬雅燕提出另外兩個發展建議,第一個是建設太陽能社區,大型屋苑如錦綉花園,便是可以考慮的地點。錦綉花園總面積為1,160,000平方米,有逾5,000間不超過3層的獨立屋。她指可以在該屋苑推行太陽能項目計劃,而且開放予普通市民參與投資,概念與天台租予電訊公司安裝發射站一樣。

另一個方向是「就地發電」,建立分散式的電力系統,供應予附近社區,減少電力長途輸送的損耗,增加太陽能產業的市場規模。她以日本為例,當地因為要應付天災的關係,發展家居儲電系統,在高峰用電時將電接駁上電網。上網電價其實也是分散式的發電系統,但規模較少,發電量不多。馬雅燕認為赤鱲角、將軍澳等地可考慮此方案,利用區內工業邨等具大面積空間的地方發展「就地發電」,以減省電力輸送的損耗。

在高峰用電時將家居儲電接駁上電網在香港是否可行?(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風力發電潛力未發掘

要達致香港政府設下的能源願景,需要多管齊下,單靠太陽能發展未必成事。楊洪興教授認為香港的太陽能發展進度過慢,是因為沒有明確政策推動,上網電價踏出了一步,但若要達到可再生能源願景,需要開拓離岸風力發電等渠道。他說,根據其團隊研究,天台太陽能系統的潛力為每年提供5,981吉瓦時電力,但香港可建造離岸風場的範圍有64平方公里,樂觀估算每年可產生6,409吉瓦時的電力。

香港現時有數個小型風電項目。(江智騫攝)

香港現時有數個小型風電項目,政府不排除中期興建風電場,評估有兩個海上地點,或適合發展具商業規模的風電場,包括南丫島西南,及果洲群島東南的海面,兩地點成本超過100億元。杜珮煒指出,離岸風力發電投資龐大,或令電費增加,政府宜調查確認市民是否接受潔淨能源令整體電費增加。她強調,若能令市民清楚了解市民支持的電費加幅是為了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並非鼓勵電力公司增加額外的燃料發電機組,相信市民接受能力較大。

上網電價還需等待推行一段時間後,才能得知確切成效,但當局有必要「拆牆鬆綁」,移除當中的障礙。況且,上網電價只是整個可再生能源環節的其中一項,最重要是營造整體氛圍,令市民可以投入其中,才能健康發展。

上文節錄自第13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日)《安裝太陽能板規例離地 回本期長乏誘因  上網電價拓綠能 杯水車薪》、《專家促善用公共空間 擴大受惠群》。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敬請留意10月2日星期二出版的第131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