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拯救蜜蜂 也應拯救其他授粉者
蜜蜂(honey bee)過去數十年不斷減少,引發種種拯救蜜蜂的呼籲和運動。惟有學者提醒,蜜蜂消失對人類農業構成危機,固然值得拯救,但不應與保育混淆,真正保育生態需要比單單拯救一種蜜蜂做得更多。
蜜蜂(honey bee)過去數十年大量消失,對人類農業構成危機。為了拯救蜜蜂,歐盟本年4月決議禁用令蜜蜂死亡的類尼古丁殺蟲劑。(詳見前文:《【科技.未來】類尼古丁成蜜蜂殺手 如何拯救蜜蜂?》)
甚至福特汽車(Ford)今年6月也宣布,將在密歇根州(Michigan)總部設六個蜂箱,養36萬隻蜜蜂。該公司可持續發展、環境及安全部門副主席Kim Pittel在聲明中表示:「可持續不止於改善燃料經濟和減廢,也要改善我們居住的環境,包括蜜蜂、送粉者和生態系統。」
然而,劍橋大學動物學系教授Jonas Geldmann和Juan P. González-Varo則提醒,在蜜蜂數量減少的現象上高舉環保責任,有可能捉錯用神。本年初,他們在《科學》(Science)期刊撰文寫道:「蜜蜂或許對農作物授粉來說是必須的,但養蜂是農業活動,不可以與野生保育混淆。」
事實上,不只農業上馴養的蜜蜂數量大幅減少,其他對傳播花粉甚為重要的野外蜂種也在消失當中。例如曾經遍布美國東部至加拿大南部的鏽斑熊蜂(rusty patched bumblebee),現時只有少量會出現於美國中西部,牠們在過去20年間數量減少了91%,去年更被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SFWS)列入瀕危絕種名單之上,是當地首種受保護的蜂種。
煤礦中的金絲雀
Geldmann甚至認為,蜜蜂也是野生蜂種減少或瀕危的原因之一:「現時全球面對的授粉者減少危機,針對的只是『西方蜜蜂』,這種蜜蜂正透過培育和農業不斷補充數量。拯救蜜蜂不會對野外環境有何幫助,西方蜜蜂只是一種商業管理的品種,實際上當牠們大量出現時,會即時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González-Varo亦補充:「養蜜蜂是在不斷搾取自然資源,從環境中取走的花粉和花蜜,正是很多野生蜂種或其他授粉動物所需的食物。蜜蜂是人工培植的農業動物,就如豬、牛等家畜,只是這種家畜能在四處以競爭和疾病破壞原生生態系統。」
西方蜜蜂在1600年代初引入到北美,某程度上是外來物種。夏威夷大學希洛分校(UH Hilo)生態及昆蟲研究員Jonathan Koch指出,蜂類會在不同地方穿州過省,例如被運送到加州幫助杏仁授粉,又或是每年有65,000隻熊蜂入口英國,「把蜜蜂、熊蜂等運來運去,可能正把疾病引入到本來沒有的地方。我們也曾在非蜜蜂宿主上發現過蜜蜂病毒。」
因此,真要談保育的話,視野就不應該只局限於蜜蜂。Geldmann指出,令蜜蜂死亡的類尼古丁殺蟲劑(Neonicotinoids)、棲息地消失、氣候變化等因素,也同樣傷害野外品種:
蜜蜂群大量死亡只是『煤礦中的金絲雀』,間接反映了很多野外授粉動物的狀況。對蜜蜂的注意或有助引起大眾關注,但最終的實際行動,也必須能幫助那些瀕危品種。過去十年,有關蜜蜂數量減少及對農作物的危機的研究暴增,但對於理解野外原生授粉動者的衰減,包括養殖蜜蜂的負面影響的研究卻極少。
農場淪食物沙漠
本身是蘋果果農的加拿大安大略蔬果農協會(OFVGA)主席Charles Stevens認為,棲息地減少才是蜜蜂減少原因。相比他45年前剛入行種蘋果時,安大略省的蘋果樹已少了一半。
昆蟲學家Spivak曾在TED的演講中形容,現時的農場對蜜蜂來說是「食物沙漠」。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的耕作愈趨單一,種愈來愈多玉米和大豆,同時淘汰了蜜蜂需要的開花植物。
Spivak曾向媒體表示,大眾也能拯救蜜蜂:「拯救4,000種原生蜜蜂的最佳方法,就是種能讓牠們吸食花蜜和採集花粉的花,並確保不要受殺蟲劑污染。」
上文節錄自第12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3日)《都是類尼古丁惹禍?拯救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