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產品在「偷聽」 全面監控的人生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近期被冠以「逃犯剋星」的「歌神」張學友,繼4月及5月初兩場演唱會現場先後有逃犯被抓後,於5月20日於浙江省嘉興市舉行的演唱會又「立大功」,當地警方使用臉容辨識系統,再抓捕一名涉及經濟罪、自2015年從山東逃到浙江的疑犯。「歌神」謙虛回應稱,就算逃犯不是來看演唱會,而是去便利店也有機會被抓到的。誠然,被抓獲的逃犯中,據悉現時面容和身份證上的,已相差甚遠,而天眼系統因為有分析功能,竟仍然可以在他們進場幾分鐘後,便在數萬名觀眾當中分辨出來並盯上,這自然是生物辨識技術加上大數據的運算才能達到的效果。撰文:區日謙
第三名被抓的逃犯,也涉及經濟罪,他在2015年時以中介身份,收了客戶11 萬元人民幣購買薯仔後,「走數」跑到浙江經營民宿,最後難逃「天網」。值得深思的是,究竟多嚴重的罪行才值得用上全國的監控系統去通緝,這是否需要一個較嚴格的準則?
根據《華爾街日報》,內地去年已裝有1.76 億個監控鏡頭,並預計至2020年額外加裝4.5億個,再配合公安局加設全球最大的監控系統「天網」,用作加強治安及打擊犯罪。而屢受恐襲威脅的美國,去年監控鏡頭約只有5,000萬個左右,似乎又是一次的穩定壓到一切。
大家不要以為,自己並非犯罪份子,「天網」系統於我何干?事實上,深圳已開始試行「智能行人闖紅燈取證系統」,當市民違法衝燈過馬路時,系統已可透過人臉辨識技術,得知其姓名、身份證號碼,甚至過往有否同類違法記錄,以方便提出檢控。「天網」離我們沒多遠,據說,福田口岸對開馬路的紅綠燈便已有安裝。就算香港政府也證實設置了46支金屬柱作為「天眼」監控,用以監察市民亂拋垃圾、阻街、餵白鴿等行為。以陰謀論來看,令人擔憂的不是亂拋垃圾被抓是否活該,而是相關數據是否被公平地使用。
政府的系統暫時只是設置在公眾地方,在私人空間的私隱是否便可放心呢?自從亞馬遜於2014年首推出智能語音助理喇叭(Alexa Echo)以來,改變了不少人聽歌,以至於生活購物習慣。上月底發生亞馬遜用戶投訴,在不知情下被錄音及傳送開去,卻值得反思:科技產品背後潛藏着的私隱安全問題。
根據統計,至2017年冬季,單是美國智能喇叭的使用者已超過3,900萬人。美國IT巨頭公司,自然爭先恐後推出不同的產品和系統,當中包括Google的Google Home,蘋果的Apple HomePod,再配以微軟Microsoft Cortana 的Harman Kardon Invoke以及內地的知名品牌如小米、天貓和騰訊等產品。
5月25日,美國西雅圖電視台《KIRO-7》報道,波特蘭市一對夫婦發現,他們在家中的對話被智能喇叭Alexa Echo錄下,並且以訊息發送給通訊錄內其丈夫一名員工。員工收到後致電他們,請他們馬上拔掉Alexa設備,然後傳送錄音給他們。
亞馬遜事後解釋,指是次「罕有事件」是因為喇叭接收到類似「Alexa」的喚醒指令而啟動,而夫婦的後續對話中又提及「傳送訊息」字眼及通訊錄員工的名字,錄音檔傳送出去,可算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這對夫婦在家中每個房間安裝Alexa Echo裝置控制家中的暖氣、燈光及保安系統,沒想到反而構成私隱上的隱患。其實,早前也有用戶提出此款喇叭在誤以為收到「Alexa laugh」的指令時,會自動發出笑聲,如果在晚上,也頗駭人的。
雖然亞馬遜說這是罕見意外,惟必須留意這個系統卻是不停記錄用戶談話。這類型智能喇叭(如Alexa,OK Google等)一般的工作原理是,當開機後,便進入長期待機,當收到「喚醒」指令時,便馬上啟動,接收用戶指令,然後透過互聯網傳送至各自公司自己的伺服器中解讀,並且執行相關指令,然後再傳送回覆給用戶。即是設備一旦被喚醒後,一切對話其實都不免會上傳到系統的伺服器中解讀,並且很大機會被保存下來。所以,這次工程師才能作出以上的分析。
就算這次事故只是一連串的巧合,用戶其實也只能夠相信系統平台都遵守相關私隱守則,不會濫用作為其他商業,乃至政治監控用途。否則,想像一下,當用戶在家中睡房融融細語,又或相互指罵時,也有可能被保存下來,或於千里以外被讀取,想來都有點駭人。
智能語音助理系統的用途,當然不止於音響或家居控制,其主要用途還是購物訂票(如亞馬遜、天貓),查詢生活資訊,以至於社交媒體上交流(如微信)等等,很自然地將這一切的活動記錄下來,個人私隱有可能盡露人前。
歐盟訂立數據隱私法
在傳媒報道針對Alexa的投訴新聞前,智能產品私自收集用戶數據的問題及困擾已引起警惕。歐盟就早在去年已訂立被認為極嚴厲的數據私隱法《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並於5月25日生效,條例規定任何經產品直接或間接取得的用戶資訊,例如種族、健康狀況、政治傾向、性取向等,企業不得在未經當事人授權的情況下採用。
首當其衝的是小米旗下燈具公司Yeelight, 小米急忙通知用戶,其智能燈產品因不符合GDPR的規定,不能在歐盟地區使用。有網民甚至嘲笑,現在燈泡也在收集用戶數據了。近年不少產品或App,都要求用戶一大堆授權,儘管它們各自有公布的私隱收集規定,實際上,難以預測有多少能夠辨別用戶身份的資料暴露在大數據世界中。
最近上映的電影《未來殺姬:Anon》(ANON),便是講述在未來世界,政府在每個人眼睛裝了電子設備,可以透過「心眼」系統去監控市民所看見的事物和記憶。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數據庫了解新知舊雨,每個人年齡、性別和職業等均一覽無遺,想說個無傷大雅的謊話的機會也沒有。
電影中的偵探在一連串命案中發現神秘女子,竟然可以不在系統監測之下,專門幫客戶更改生活記錄,瞞天過海。警務署長催促下屬破案時,表示首要考慮已不再是緝拿兇手,重要的是,絕不容許有人可以存活在監控以外。女主角質疑:難道連不被監察也不可以?電影中的官員總算是守法的建制者,假設同樣的科技,落在控制民眾的獨裁者手上,世界將會是怎樣?沒有私隱的未來,其實離我們沒多遠……
區日謙:喜愛科普、神秘事物、玄學及心靈科學。相信外星人及古文明存在近日社會上發生了幾件不同的事件,令人不約而同關心到在大數據及生物辨識技術迅速發展下,個人私隱安全甚或自由到底得到多少的保障。
上文節錄自第11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11日)《被監控的人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