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書店.二】井井三一繪本書屋 培養兒童公民
2003年,边度有書開業,林大香初來澳門定居。她來自台灣,後來與朋友一起在澳門創辦井井三一繪本書屋。初來澳門,她最先留意到台灣與澳門兩個城市的司機駕駛位置不一樣,一個在左,一個在右,以致她常常坐的士時擺烏龍,開了司機的門想上車。兩個城市的交通方式不一樣,整個城市的速度也不一樣,台北很快,澳門緩慢得多,人很少,很舒服,當時就連大三巴都很少人。攝影:鄭子峰
以後,她就見證着澳門的急遽變化。小城人多、車多、賭場多,城市空間愈來愈小,壓迫感很大,人與人的關係因此變得緊張,公園的空間不夠用,交通工具也愈站愈多人,於是對身心障礙者的投訴愈來愈多,如嬰兒車可以上巴士嗎?輪椅可以上巴士嗎?大香說:「每一個苦難的犧牲者都出自於一個出錯的社會結構或社會的一個運轉機制,很多人一直看到現象,大家比較難看到問題的源頭。」
土地的空間愈來愈小。
就連海洋都消失了。路環與氹仔之間原本是海洋,後來填成土地,再冒出一幢幢金碧輝煌的賭場和酒店。
她有了小孩。小孩長大,問她:「大海發生什麼事?」她答:「海裏有很多魚啊!中華白海豚在跳,你看到嗎?」沒看到,她和孩子都沒看到。到底大海發生了什麼事?她開始學習所有有關海洋的知識,漸漸感受到:「我們後半生最大的抗爭可能都跟環境有關,這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問題,然後你要怎樣去行動?」
有一段時間,她在澳門當高中老師。她覺得學生的狀態看起來都很單一,而且這麼年輕的學生,卻不敢展現真正的自己,也不敢說自己的話。當她看見自己的學生、家裏的孩子,這個城市的下一代人——似乎就是人類文明的走向,她開始關心社會了,如果她覺得下一代人這樣走是不行的,她要怎樣做?「歐巴桑能行動到什麼程度?不知道,邊學邊做。」
剛好她知道聖祿杞街31號這幢舊樓有個地舖空間,她便與幾個不同背景的朋友合辦了這間書店。書店以繪本為主,是因為大家都喜歡書,同時非常關心城市的兒童閱讀空間與休憩空間。她關心故事,非常關心誰人說故事,「如果大人可以有自己的閱讀視角,那麼,接受故事的兒童就不會那麼單一地思考。」
這間繪本書屋,同時讓她實踐自己的一些想法。平日在圖書館或安靜的書店,她不時看見大人對着小孩子:「殊——」但小孩子其實不知道「殊」解什麼,也不明白為什麼這裏不可以說話。當她的書店出現同樣情況,她就可以實現與小孩子的溝通。
書店主要售賣台灣和香港出版的翻譯和原創繪本,也會售賣澳門本地出版物。她介紹書店其中一本法國哲學繪本《我,是什麼呢?》:「裏面有一個引導思考,比如說我是什麼,為何我不是那隻貓,引導到最後,我不是動物為什麼我要守護牠、保育牠?問很多問題,最後是因為人用行動做很多事情,可以建立一個更健全的法制,但動物只能跟着環境生活,你能發聲但動物不能,人類必須有這個責任為動物發聲。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從小學就非常清楚,一直去想我要怎樣思考,跟自私的自己搏鬥,如果沒有這些書,我覺得很失根,小孩只看到權力,要聽大人的話。我也是因為做了書店才一直找這些書。」
書店裏有一整櫃關於海洋保育的繪本,而店門附近有一櫃文字為主、專門賣給大人的書,書櫃裏有台灣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出版的《台灣不是孤單的存在:黑潮、攝影、歲時曆》,也有台灣導演柯金源的《我們的島:台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你能想像一本書涵蓋了一個環境記錄者30年的生命歷程那種厚重與動人的地方嗎?」「到底是什麼力量,驅動柯金源持續記錄大地變遷的樣貌?」
一間充滿兒童氣息的繪本書店,一個大人帶着一個小孩進店,兩人一起看書,也各自看書,透過閱讀和思考,一起成為更好的公民。
井井三一繪本書屋
地址:澳門聖祿杞街31號地下
facebook:井井三一繪本書屋 Júbilo 31 Books
其他澳門書店的故事:
上文節錄自第106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9日)《改變賭城的獨立書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敬請留意4月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6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