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諾貝爾獎的港人 無創產檢之父盧煜明:搞科研要人才及投資

撰文:關卓凌 陳澔琳
出版:更新:
盧煜明表示,若想培養好的科學家,在制度上便不能太急功近利。(張浩維攝)

盧煜明投身科研逾30載,在婦產科實習時接觸到「入侵式」產檢,覺得很危險,啟發他思考無創產檢。後來發現孕婦血液內存有胎兒的細胞,但基於母體血液內的胎兒細胞太少,在當時無法檢測得到,直至1994年他在牛津醫學院博士畢業仍未找到解決方法。

這個難題一直到1997年,盧煜明和太太回流香港加入中大前終於想通,原來可在母親的血漿中找到足夠的胎兒基因供檢測。在科研這條不知終點的道路上,資本往往成了掣肘之一,初出茅廬的他「很脆弱」,第一次在香港申請研究經費即被拒絕,原因是他年輕、寂寂無聞、研究範疇艱巨,「審批機構不相信我真的可以做到無創性產前診斷。」

雖然得不到投資者青睞,幸而中大醫學院給他40萬元的資金,更為他買了一部價值90萬元的機器量度血液中嬰兒基因數量。同年,他成為全世界首次發現游離胎兒基因存在於母體血漿中的科學家,為後來的無創性產前診斷奠定基礎。

過往可以透過抽取胎內羊胎水或絨毛活檢方式,檢測胎兒是否唐氏綜合症患者,但由於屬「入侵式」檢測會有0.5%至1%的流產風險。盧煜明確定只需抽取母體血液,透過檢驗孕婦血漿內胎兒基因的21號染色體,運用高頻基因排序技術,就可找到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綜合症。直至2011年,無創基因產前診斷測試(T21)終成功臨牀應用,準確率達到99.7%,重要的是零風險。

貴為發明地 政府卻未採用

T21檢測至今已被全球90多個國家廣泛採用,但香港貴為發明地,公立醫療機構卻未有採用,孕婦只能自費到私營醫療機構進行檢測。說到這裏,一向不慍不火的盧煜明也按捺不住:「明明我們是可以全世界最快使用的,現在變了排第三、第四。」

盧煜明統領的中大科研團隊,確定只需檢驗孕婦血漿內胎兒基因的21號染色體,就可找到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綜合症,準確率達到99.7%。(資料圖片,葉璋時攝)

翻查立法會文件,發現早於2013年曾有議員發問會否在公營醫療機構全面引入T21測試,當局回應稱「會研究」,惟至今仍未落實。盧煜明解釋:「不幸地,公營機構有許多層行政架構、很複雜,而且也需要很多準備。」T21技術涉及基因、遺傳學等範疇,可惜醫管局缺乏大型的基因排序和分析數據的生物信息學人才,向孕婦解說影響的遺傳諮詢顧問也欠奉。盧煜明指的是明年落成的啟德兒童醫院,屆時醫管局會以T21取代現有穿羊水的測試。

港人消費心態看待科研

香港投資者慣於在急速高回報的金融市場上賺錢,對動輒需要以年計的科研投資卻步,「香港有錢的人很多,但要有錢同時能夠評估這個基因技術是可行的,香港很難找這類人。」盧煜明感慨地說,香港人是科學研究的消費者,「例如你的智能手機和電腦等會追得很貼,但不是發明或發展技術的人。如果你不明白基本運作,很難有新的發明,所以由消費者去到發明是一個很大的差距。」

除難覓投資外,欠缺人才亦是香港科研面對的難題。盧煜明有份創辦的早期癌症篩查公司Cirina,其行政總裁便是從美國請來,「他的第一個學位是讀物理學,博士是遺傳學的,亦有營運過幾間公司,在香港很難找到這類人。」眼見香港人才匱乏,盧煜明着手培訓人才,聘請以前的醫學生為該公司的總經理,希望幫他們累積營運公司的經驗。他又期望香港能訓練一些科學及法律知識兼備的司法人士,參考外國設立的特別法庭,專門打科技官司。

盧煜明認現在聘請助理教授時,會給他們首三年的研究經費,讓他們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張浩維攝)

給助理教授三年經費

要在科研上取得突破,並非一朝一夕能做到。除了專注自己的研究,團隊也要靈活變通,處理一些突發事情。「如果我們要培養好的科學家,我們的制度不可以太急功近利,不可以說因為那科學家研究一樣東西,兩年或三年也未有成績,你便開除他,這樣很難會有根本的突破。」盧煜明認為,大學有責任幫新學者度過脆弱的起步階段,故此他現在聘請助理教授時,會給他們首三年的研究經費,讓他們能專注研究,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盧煜明指出,以往很多大學教授只專注寫論文,覺得申請專利權麻煩、浪費時間、沒有價值,「因為以前他們覺得專利權是大學擁有的,所以我完成研發後便由你處理。」要把一篇記載科研成果的文章變成專利權,當中需要律師協助準備文件,以往這些過程全部由中大出錢,他卻致力推動教授出資,換取專利擁有權,並發現當大學與發明者可以共同擁有專利權,便會加快將研究變成產品,價值也較高。

上文節錄自第83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0月23日)原文題為〈 無創產檢尚未落戶港公院 盧煜明:全球最快變第三第四〉,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0月23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3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