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要改革.下|人才是「專業化」重要一環 「產業化」必經之路

撰文:王晉璇
出版:更新: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成立之前,民政事務局、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香港體育學院、以及香港體育總會,是香港精英運動發展的支柱,它們共同築成了今天的成就,也衍生了不少問題。其中85個體育總會,不時被詬病行政失當、管理失衡、財政混亂、機制不透明。2020年,《第七十四號審計報告》批評港協暨奧委會對體育總會管治不力,後者近日即將公布全新一份《體育總會機構管治指引》。香港浸會大學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教授劉永松表示,建立客觀的運動員選拔標準極為重要,而若要解決體育組織管理層的「裙帶關係」,則需引入體育專才。香港運動產業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未成體系,他希望政府推動大學設立更多相關學位課程,進行更多運動科學研究,促進體育「產業化」的形成,讓香港體育發展再上新階。

中國香港代表團派出35位運動員參加今屆巴黎奧運會。(新華社)

「體育屬會的優化應是第一位」

在香港要成為一名精英運動員通常歷經四個階段:由學校或社區中心起步,經由體育總會的培育,進入香港體育學院接受專業訓練,最終邁向成人隊乃至更高層次的運動員行列。這一選拔體系背後,有四大關鍵角色協力推動著香港精英運動的蓬勃發展:首先是代表政府角色的民政事務局,負責制定及統籌香港的運動發展政策和相關法例,以及提供運動設施支持;不過,2022年7月以來,有關工作已經改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統籌。第二是體育總會,即個別體育項目的管治團體,負責在本地推廣和發展有關的體育項目。第三是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港協暨奧委會),負責亞運、奧運等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的運動員選拔和具體安排。最後的香港體育學院(體院),是精英運動員培養系統的「執行者」,發掘、培訓有體育潛力的運動員,選拔專業教練,提供各類運動科學的幫助,包括運動醫學、運動心理和生理、體適能訓練,協助精英運動員在國際體壇爭取佳績。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教授劉永松認為,香港能夠在奧運、亞運等各類型國際賽事中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與上述精英運動訓練架構密不可分。而在這些環環相扣的重要持份者中,體育總會的管治問題長期以來存在較大爭議,一定程度上影響香港精英運動發展。港協暨奧委會轄下85個本地體育總會會員,時常傳出爭議和矛盾,今年半年內就傳出兩單管治問題:一是舉重健力總會剋扣旗下兩名運動員的體育學院資助,追討後被總會凍結會籍;二是是港隊前泳將方力申旗下泳會成績達標的小泳手,因泳總選拔制度僵化,被拒絕參加錦標賽。部份問題得到解決,例如泳總爭議發生後,會長提出改革計劃,包括增設屬會升降制度,按計分制度決定屬會級別的方案,以及新設泳手以個人名義參賽制度;對於健力總會爭議問題,文體旅局決定直接將資助發放至運動員銀行戶口。

不過,社會仍有不少聲音質疑,這些措施不過是「亡羊補牢」,未有真正觸及系統性的改革。每個體育總會管理制度不盡相同,始終「各有各做」,一個總會的部分問題得到解決並不適用於其他八十逾個總會,體育總會整體的結構性問題無法得到根治。劉永松對此篤定指出:「精英運動政策的提升,體育屬會的優化應是第一位。」

建立選拔客觀標準為首要之務

審計署在2020年《第七十四號審計報告》中批評港協暨奧委會對轄下體育總會的各類管治問題,從「港協奧委會的運作」、「政府撥款和監察」、「管治事宜」三個方面提出共19條主要建議。此外,審計報告又責成港協暨奧委會提供檢討報告,深入檢視和從嚴處理其中問題,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管治制度。港協暨奧委會同年成立「獨立督導委員會」,督導「體育總會機構管治小組」,民政局則從2020-21年度起,為「管治小組」額外撥款為期5年、每年500萬港元的撥款,外聘專家檢視各體育總會的運作情况,檢討體育總會機構管治並提出改進建議。四年過去,港協暨奧委會義務秘書長楊祖賜今年7月表示,檢討方案草案首個草稿已完成並提交政府,預計9月中公布。相信很快就會面世。

劉永松以「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形容體育總會的管治問題:「問題過於根深蒂固,不知道從哪裡入手。」他也難以預測檢討成效,只能靜待結果出爐。

「許多體育屬會在管制方面沒有效率,不能與時並進。」劉永松指出,體育總會最突出的問題是選拔參賽運動員過於主觀,僅憑教練及總會「一拍腦門」就可決定。而且,每個總會的參賽資格標準都自成一套,例如泳總就採取三級屬會制度,如方力申泳會所屬的「競賽屬會」屬於最低級屬會,無資格參加錦標賽。而最高級的「正式屬會」儘管有兩成屬會已無任何活動,但依然佔用資源和名額,阻礙底層屬會晉升。翻看當年審計報告,可見種種港協暨奧委會及旗下體育總會行政失當、管理失衡、財政混亂、機制不透明等問題。儘管審計報告已對選拔標準提出建議——「港協奧委應更清晰地公布選拔運動員參加國際運動會所採納的準則,及把選拔運動員的理據妥為記錄在案」,但目前看來並未得到遵從。

「首要之務在於確立一套客觀的標準。」劉永松表示,用數據、客觀的形式衡量運動員代表總會參與比賽的資格與表現容易獲得共識和認可,例如用世界排名、本地比賽分數、或者身體機能指標作為評判標準,避免埋沒優秀運動員。他相信,統一且完善的管治制度,方能使學校、教練、運動員及其父母對體育之路增強一定的信心和支持。諸如聘請教練的國籍問題,這類包含主觀因素且較為棘手的事項,應當在後續階段再逐步拆解處理。另外,改革體育總會的行政層面亦是重點。長期以來,香港的體育組織管理被批為「世襲制」,劉永松認為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在會員選拔時「沾親帶故」的人必然會互選。他希望檢討報告能從身分條件方面檢視會員和管理層資格,並且擴大成員架構,引入更多了解體育行業的的運動產業專才。

「五化」政策「周而復始層層相扣」

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逐步建立完善的體育政策推動行業發展。2001年,民政事務局成立體育政策檢討小組,對體育政策進行檢討和規劃。次年,檢討小組發表的《生命在於運動》報告書,香港首次確定香港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的政策方針。2004年,政府設立「體育委員會」代替「香港康體發展局」,由民政事務局局長擔任主席,負責就體育發展的政策、策劃及實施模式,向政府提供意見。「體委會」下設有三個事務委員會,分別為「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精英體育事務委員會」和「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貫徹落實港府體育發展政策的三個主要方面。上屆特首林鄭月娥在東京奧運會結束後宣布將在體育政策加入「產業化」和「專業化」兩個方面的目標。此後,政府推出的多項體育政策均圍繞「五化」展開。

劉永松表示「五化」在近年均有出色表現和較大成效。精英化的目的是拿到國際賽事獎牌,讓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地位提升,形成香港人身分認同。如最近兩屆奧運會香港代表團均取得不錯成績,奪獎選手獲得不少熱議和支持,許多餐廳亦提供優惠折扣慶祝,社會中形成一股「奧運熱」;普及化是促進香港市民建立健康生活觀念,積極參與運動,提升運動文化。如今年參與「渣打馬拉松」比賽市民達到446萬人,比去年多出一倍;盛事化是通過舉辦更多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吸引更多市民和旅客的消費,為香港產生更多經濟效益,且有助於提升國際地位。如今年4月的七人欖球賽疫情以來門票首次售罄,吸引超過4成海外球迷,為旅遊酒店餐飲業帶來約4億元收入;產業化則期望透過市場資源,將體育發展成商業活動,例如運動訓練班、體育器材、體育活動、體育宣傳,繼而形成一個具規模的產業,增加運動相關產業的消費。

他評價體育政策的「五化」是——「週而復始,層層相扣,互相提升,互相強化。」精英化產生的明星效應,如張家朗東京奧運劍擊奪金,極大激發了香港民眾對劍擊的興趣,報名課程人數激增,各類培訓機構及學校增設相關課程。普及化趨勢進一步挖掘了本地運動潛力,培育更多精英選手,並為香港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奠定了人才基礎。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預測,2023至2027年間,「運動旅遊」全球營收將飆升至5600億美元,體育盛事將為香港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及多領域發展動能。例如,美斯訪港友誼賽僅門票收入就高達1.2億港元,不僅拉動了餐飲、交通、住宿等常規消費,還刺激了運動裝備及周邊產品的熱銷。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有效減輕了政府對體育事業的投入負擔。他強調,「隨着時間推移,政府對運動員及運動科學的投入勢必增加」,發展規模化、產業化的體育事業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此外,眾多大型體育盛事的舉辦,營造了濃厚的運動文化氛圍,激勵市民廣泛參與,進一步提升了體育活動的普及程度。

今年2月足球巨星美斯缺陣表演賽風波,凸顯體育法律人才的重要性。(資料圖片)

「沒有人才,行業如何發展?」

今年2月足球巨星美斯缺陣表演賽風波,凸顯體育法律人才的重要性,香港若要打造更多體育盛事,發展體育產業化,體育媒體、體育營銷、體育行政、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等方面的運動產業專業人才培養不可或缺。「體育運動跟其他商業產品擁有顯著區別。」劉永松指出,體育專才需要深刻了解產業的特殊性,人才是政府訂下的「專業化」目標中重要的一環,是實現「產業化」的必經之路。美國作為體育大國,較早發展商業化體育,亦非常重視體育教育,培養的眾多體育人才為體育產業提供了堅實基礎,全國有316所高校開設體育專業,僅「運動學與運動科學」一個專業在2022年就有32萬名畢業生。劉永松提醒:「『五化』當中『專業化』一定是排第一的,有錢有資源,沒有人去做,(行業)一定會失敗。」

而香港對精英化投入大筆資源,對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卻遠遠不足,大學亦少有相關研究項目。劉永松指出,運動科學、運動醫學、運動營養、運動生理等學科研究可以為運動員提供更精準的訓練計劃,幫助在受傷後更短時間內恢復健康,讓運動員在賽場上發揮最佳水平。但目前只有三個大學開設「體育運動科學系」學士學位課程,其中香港教育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課程都旨在培育體育教師和教練,僅有香港浸會大學設有「體育及康樂管理文學士」課程,包含運動器材設施的管理、運動推廣、運動營銷等課程,但目前也只開設課程較少,僅3至4節。2023年共有516名申請者將該專業填報於首3志願,但可惜學校僅提供22個學額。

本港體育專業化和產業化還未形成規模,但劉永松強調香港實行體育產業化極具優勢:第一是香港地處世界中心,地理位置優越;第二是國際化社會長期以來於外國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且語言障礙較少;第三是香港擁有完善的交通配套和基礎設施;第四是香港高度完善法律制度和良好的治安環境;第五是背靠大灣區,與內地城市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降本增效。他相信,在近兩屆奧運會取得較大回報後,政府將會更加集中力量投資體育事業。而近年部分大學向政府提出有關增設體育專業的倡議報告,預料港府將會增設相關學系。然而,香港依然沒找到合適的結構化發展方向,例如文體旅遊局如何將體育、文化、旅遊如何相互結合,以最大效益發揮各自長處?運動產品應如何延伸?劉永松也形容政府對待體育事業是「全力以赴」,但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