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戟與長柄大斧】歐洲中世紀的破甲兵器
之前在介紹中國古代兵器「戟」時,提到過歐洲有類似的瑞士戟(Halberd)。但其實還有一種經常被人混淆為「瑞士戟」的長柄兵器——長柄大斧(Poleaxe)。
瑞士戟
示範以瑞士戟砍斷草蓆。(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bit.ly/2pqh3N6)
瑞士戟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使用非常廣泛,是種結合了斧、槍、鉤三者的兵器。「Halberd」是由德語的「Halm」(棒)和「Barte」(斧)結合成「Hellebarde」的英語發音,而意大利語亦以「Alabarde」等稱呼這種兵器。因此有說法指,瑞士戟這種兵器是在單一地方興起在先,然後才散播至歐洲各地,普遍認為是由瑞士地區發明,然後流行於德語地區當中。
瑞士戟的形狀隨著時代有很大的變化。15世紀初期的瑞士戟形狀非常簡樸,通常是由單一鐵塊打成然後置於長棍末端,外型較似闊刃斧加上突刺及倒鉤等。隨著時代變更,瑞士戟斬擊部位的形狀變得愈來愈像斧,同時突刺用的釘錐也變得愈來愈細、愈來愈長。瑞士戟的全長普遍在150-210cm,重量介乎2.2-3.1kg之間。但亦有指瑞士戟並無特定長度限制,最長者可達244cm長。
從瑞士戟外形可見,它具有斬、刺、勾、柄打等多樣化的攻擊方法。戟刃斬擊的威力尤其強大,Di Grassi(16十六世紀意大利名劍士) 曾指出瑞士戟的斬擊非但能砍斷長柄步矛的矛柄,甚至擁有能夠將對方臨時架出的長劍都給一刀兩斷的威力。另一方面,由於瑞士戟的戟頭構造複雜,刺中敵人後經常會勾住武器或衣物等,妨礙拔出長戟。
瑞士戟能輕易砍斷長矛。(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bit.ly/2pqh3N6)
而瑞士戟兵在瑞士軍隊陣形中,除了用作護衛部隊旗幟、樂隊及士官外,還負責排除突破長柄步矛戰陣、深入密集陣形內部的敵兵,可見瑞士人認為瑞士戟是在密集陣形中央展開混戰的武器。
若要說現存仍以瑞士戟為象徵兵器的組織,則不得不提梵蒂岡的教宗瑞士近衛隊(Pontifical Swiss Guard)。它於1506年由教宗儒略二世建立,是現存最古老的軍事組織之一。
長柄大斧
示範以長柄大斧砍斷竹子。(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bit.ly/2plXvJa)
長柄大斧(Poleaxe)是14世紀為了在徒步戰鬥中,打倒配備重型裝甲的敵人,而由步兵雙手斧演變而成的兵器。隨著後來戰術形態由騎兵戰逐漸演變為以步兵戰為主,長柄大斧也在騎士階級間迅速興起。
以當時的騎士武裝而言,騎兵戰是以騎兵長矛為主,而步兵戰則以長柄大斧為主要武器,並普遍裝備長劍短劍作為輔助武器。
儘管長柄大斧的名字裡有「斧」這個字,但其實它的種類包含甚廣,有部分長柄大斧其實並不是斧頭,而是鎚的一種。正因為它的形式過於多樣化,維多利亞時代的學者甚至還將其中一種長柄大斧稱為「琉森戰鎚」(Lucerne Hammer)。
話雖如此,長柄大斧的基本結構仍是大致相同的。長柄大斧在長柄尖端有個突刺用的鐵刺,鐵刺根部設有鎚頭或斧刃,以及一種叫作「鷹啄」的鐵鉤。這些頭部構造以尖頭釘固定,從上而下看武器會形成十字形。因此有人稱長柄大斧的頭部稱為「十字」,並且會以這個部位承接對方的攻擊。
長柄大斧的頂端尖刺一般是以四角錐形為主,亦有像槍頭般的樹葉形。至於鎚的部分,其斷面形狀大多是圓形或細長四角形,許多還會在鎚擊面額外設置數支尖銳的突出物,提升打擊威力。而長柄大斧柄部通常釘有名為「柄舌」的金屬板,以防柄部被敵人砍斷。另外有時候還會在握持處設有圓形的護手。
長柄大斧的普遍長度是1.2 - 1.8m,重約2 - 3kg。
長柄大斧形狀多樣,其攻擊方式自然亦非常多元化。鎚頭可以毆擊,鐵刺可以刺擊,鷹啄可以勾住對方手腳及頸部,十字形頭部可以格擋對方兵器、或將對方武器勾開,還能有柄部將對方兵器推回等。
瑞士戟跟長柄大斧的分別是?
從外形而言,後期的瑞士戟跟一般的長柄大斧幾乎一模一樣,那麼它們的分別在哪裡呢?有些人會從長度和功能把它們區分。
瑞士戟的其中一種作用是作為陣式武器配備(上文亦提及過其在軍陣的作用),是針對步兵長矛的兵器,為避免被對方長矛刺中,故其兵器長度一般較長。
而長柄大斧是作為騎士階級的步戰兵器,針對配備全副鎧甲的敵人而設。由於是騎士階層的步戰兵器,其主要針對對象是敵方的騎士,其長度一般較短,方便重甲騎士使用。
此外,亦有人以頂端尖刺的長短為分類:長者為瑞士戟,短者為長柄大斧。亦有以兵器頭部構造作為分類:由多個部件合成而成的,是為長柄大斧;由單一鐵塊兼具各個部分,是為瑞士戟。
但其實無論如何,瑞士戟跟長柄大斧的使用方法類近,都是以斬、毆擊、刺、勾、柄打等為主,是歐洲中世紀破甲兵器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