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18世紀朝鮮《武藝圖譜通志》 熱兵器年代才推冷兵器兵書?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上月,千月堂舉辦講座「少壯工夫老始成 - 從《武藝圖譜通志》成書,看十六世紀中日韓朝鮮之戰後朝鮮的奮進」,邀請了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高級講師范永聰、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譚家齊和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專任導師劉繼堯任主講嘉賓,分享他們對成書於十八世紀的朝鮮武術著作《武藝圖譜通志》對中日韓影響的研究心得,《武備志》編輯為大家筆錄是次講座部份內容。

左起: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專任導師劉繼堯、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高級講師范永聰、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譚家齊(千月堂)

《武藝圖譜通志》簡介︱《武藝圖譜通志》又名為《御用武藝圖譜》。它是由朝鮮李氏王朝第22代君王正祖在1789年下令編纂,經壯勇營武官白東脩(백동수,Baek Dong-soo)主導,連同檢書官朴齊家(박제가,Pak Je-ga)、李德懋(이덕무,Yi Deokmu)共同編撰,成書於1795年。這是一部整合當時朝鮮日本中國三地武藝的武藝圖譜文獻,亦是現代學者研究、復原傳統朝鮮武術的重要文獻依據。

【延伸閱讀:武藝圖譜通志|18世紀朝鮮武藝總書 集合韓中日三地武藝精華

朝鮮推動打近戰軍制改革

十六世紀末的朝鮮壬辰倭亂(1592-1598),中日韓三國連綿七年交兵鏖戰,這場撼動東亞的大戰對三國帶來深遠影響。戰爭期間,明朝援軍屢建奇功,使李氏朝鮮政府反思自身軍事武力的弱點,主動學習明朝軍事優勢來改革自家軍隊。范永聰指出,壬辰亂後朝鮮引入《紀效新書》(下文簡稱《新書》)和《武備志》等中國兵書,二百年後在這些中國兵書為基礎上,推出自家武學著作《武藝圖譜通志》(下文簡稱《通志》),他認為背後原因除了繼承朝鮮自日本入侵後吸納日本和中國傳統武術知識的傳統外,也與這二百年來朝鮮文化界開始重視實學的時代背景有關。

根據《通志》內文參考書目和提及成書背景,明朝戚繼光《新書》對此書形成影響甚深。范永聰指出,壬辰之亂時明將李如松成功擊退倭軍,正是仰仗有豐富對倭寇經驗的浙江軍(由戚繼光訓練而成的武力集團),因此朝鮮人一直十分重視戚繼光長期在前線抗倭所累積的軍事經驗。

戚繼光在抗倭寇時發明的鴛鴦陣

他指出《新書》對朝鮮軍制改革帶來變革性影響。壬辰亂前朝鮮軍隊重視弓兵打距離戰,相反日軍有悠久「一騎討」近戰單挑文化,故而兩軍接戰時朝軍一旦遇近身戰往往棄械而逃;戚繼光在抗倭寇時發明的鴛鴦陣,卻十分注重埋身兵器的對戰,這也讓戚家軍以擅於冷兵器近戰聞名,近身戰術也隨《新書》引入朝鮮軍制。此後,朝鮮軍方賜以厚祿,十分重視培育專打近身戰的「殺手」兵種,朝鮮人在《新書》為基礎下引入大量中國武術文獻,先後匯編成《武藝諸譜》和《武藝諸譜翻譯續集》,以上文獻遂成為《武藝圖譜通志》成書藍本。

韓劇《武士白東修》劇照

《紀效新書》兩版本內容差異

譚家齊指出《紀效新書》有兩個版本,通行十八卷本為戚繼光軍旅生涯早期著作,收錄南方抗倭以冷兵器為主作戰經驗;戚後來調往東北抗胡,運用更多重砲戰術並將經驗寫成《練兵紀要》,而他在臨終前總結一生軍事經驗寫成的十四卷版《新書》,則添加了更多熱火器戰術內容。《通志》未明言採納哪一版本《新書》,但譚家齊從不同資料考究,估計朝鮮極有機會吸收的是《新書》初版,所以《通志》內容也比較重視單兵和拳腳的訓練,亦較少提及火器。

值得留意的是,《通志》成書年代冷兵器戰陣已開始沒落,為何朝鮮仍然選取吸收仍以冷兵器軍事經驗為主,與最新軍事需要存有差距的《紀要》初版?譚家齊指出壬辰亂後朝鮮享有大致二百年的太平,《紀要》初版特別重視軍隊紀律,要求士兵臨危不亂嚴禁臨陣逃脫,這正符合當時朝鮮對民兵的紀律要求,也符合應對朝鮮朝廷較常遇到的敵人──仍以冷兵器為主的地方叛亂或盜賊。

電影《蕩寇風雲》劇照

以兵器應用技術分類

劉繼堯則指出相較其他中國兵書,《新書》是中國罕有提及作戰技巧和拳術的兵書。他指出《新書》強調從二人對抗性訓練和體能訓練來提升軍隊作戰能力,並有大量訓練實例,這點對朝鮮軍隊訓練帶來深遠影響。有趣的是,相較於中國兵書以兵器相短來分類,《通志》則以「刺、砍、擊」的兵器技術來分類內容培訓士兵,還比中國更早在兵書中運用圖譜解釋動作,讓閱讀能力相對較低的士兵可更透徹了解動作要點。他又提及《通志》收錄偃月刀內容,從中看到與華夏「關羽文化」的關係,亦看出李氏朝鮮雖為清朝藩屬,但私下仍以中華文化正統自居。

三位講者總結,中國的武將為求自保,個人軍事經驗往往秘不傳人,因此中國兵書甚少談及實踐操作內容,戚繼光是中國少有武將無私將經驗付刊成書。而《通志》表面看似吸納中國軍制和武術來對抗倭人,但其實亦同時吸納了日本的軍事武術優點,來強化自身的軍事武術。

最後,中國和朝鮮傳統皆重文輕武,中央政府為了政權安穩,並不鼓勵民間尚武,但隨著兩國皆面對外夷入侵,《新書》和《通志》這類教導如何培訓鄉里保甲武力的著作(戚家軍來源便多為農村鄉里子弟)再度被重視起來。范永聰補充,李氏朝鮮文班官員由始至終壓制武官,朝鮮雖然有二百多年軍制改革,但社會文化結構仍未配合新制下軍人需求,整體軍人待遇低下釀成後來多次士兵譁變叛亂。

電影《嗚梁海戰》劇照
武圖Ap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