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擊小知識|花劍的「花」到底從何而來 現代劍擊面罩的前世今生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再次恭喜香港劍神張家朗奪得奧運金牌!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花劍到底從何而來?劍擊面罩為何不是中世紀騎士頭盔的模樣?本文為大家介紹劍擊面罩及花劍的由來。

+3

劍擊運動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至中世紀。在中世紀的歐洲,由於鍛劍過程繁複、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價值不菲的長劍成為高級戰士、貴族戰士的兵器,甚至成為身份象徵

不過隨著城市發展,經濟系統成熟改善及冶煉技術進步,劍具鍛造成本大大降低,使劍具應用漸漸流入民間。在12世紀起,歐洲劍術學校開始出現,劍術大師由富人贊助著作劍術指南書籍。

現代擊劍起源於18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劍術學校,在其影響下再由法國學校改進而成,從生死的決鬥演變成競技運動。

▍花劍本來只是「刺劍」的練習劍?

現代劍擊運動中的花劍,是18世紀歐洲紳士常用的防身兵器,它由16世紀的刺劍(Rapier,又名刺劍)發展而成。

刺劍是一種單手雙刃劍,以細長劍身及複雜兜狀護手為特徵。為了增加劍身長度(普遍長達一米),所以把劍身打造成細長雙刃尖頭狀,既具有優異的刺擊能力,亦具有一定的砍劈能力(但真的不太有效率)。

長久以來,刀劍在中世紀歐洲一直具有特殊的地位,通常只有軍士、貴族階層才會攜帶或熟習劍術。但後來社會生產力提升、社會階級變動,間接使劍術得以日漸普及,劍術學校、武術指南書逐漸出現。而在中世紀晚期到文藝復興時期,刺劍便成為平民階層常用的防身劍之一,更不時常見於平民對決中。

不過刺劍重量並沒有比一般長劍輕,史實重量約1.3公斤,長度介乎1-1.3米左右,對於常人日常攜帶並不甚方便,使用上來亦頗為吃力。於是,更輕便的細劍(Small Sword)便隨之誕生,亦成為民間常見的決鬥兵器,亦即是現代劍擊「重劍」(Épée)的前身。而花劍(Foil)則作為細劍的練習劍使用,它包裹劍尖或冠上鈍鈕,以便安全對練。花劍法文原名為「Fleuret」,是小花「Fleurette」一詞的陽性形式,因此中文譯為「花劍」。

及至1896年首屆現代奧運會,劍擊成為正式比賽項目,當時只有花劍及佩劍兩項。

▍劍擊面罩的前世今生

大家所認識的網形面罩要直到18世紀後半才面世,傳聞它是法國劍擊大師在1776年發明的。在1787年Rowlandson的畫作中,便描畫劍手配備了金屬面罩。但這並不表示在這之前沒有任何劍擊面罩,只是它們的外形跟一般戲劇面具一樣。

無疑金屬面罩的發明把劍擊帶到更高的境界,可是它最初出現時,劍手認為配備面罩練習或對決,是對對方技術的質疑和不尊重,所以甚少配備面罩練習和比試。後來由於意外頻生,面罩才得以漸漸普及。

現代早期的金屬面罩,是以普通輕細金屬絲材質造成。它的防護性能不強,不能讓劍手免於危險。在1982年世界劍擊錦標賽中,蘇聯花劍冠軍斯米爾洛夫(Vladimir Viktorovich Smirnov)便不幸被擊穿面罩當場死亡。這喚醒了人們對面罩真實保護性能的關注,此後對金屬面罩的抗擊力立下嚴格規定。時至今日,今天的劍擊面罩即使受到160公斤的衝力,亦不會因此變形。

除了網狀面罩外,國際劍聯在2002年曾推廣使用透明面罩。它的設計主要維持了金屬網面,只是把眼鼻部位改以像玻璃一樣透明而堅固的聚碳酸酯材料造成。它的設計使觀眾能夠觀察到選手在比賽時的表情神緒,增加了賽事的可觀性。但由於在應用上仍然存在種種問題,而且在2009年歐洲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中,出現了輕劍貫穿面罩透明部份的意外,所以國際擊劍總會便禁止在輕劍及重劍項目中使用透明面罩。

最後讓大家看看,現代劍擊面罩的製作過程。

武圖App2

【重溫香港劍神張家朗奪金一刻】

張家朗,香港史上首面劍擊金牌得主。(高詩琦攝)
+4

劍擊男神張家朗的另一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