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德興逝世二十五周年|文化博物館舉行展覽 回顧藝壇縱橫七十載
今年是關德興逝世二十五周年,由他飾演的黃飛鴻的俠義形象深入民心。香港文化博物館早前在粵劇文物館舉行「戲裏戲外—細說關德興傳奇」展覽,展出多件珍藏戲服、文獻及照片,重溫他藝壇縱橫七十載的傳奇故事。
▍「戲裏戲外—細說關德興傳奇」展覽登陸沙田
今年適逢關德興逝世二十五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館五月五日起在粵劇文物館舉行「戲裏戲外—細說關德興傳奇」展覽,透過展出近五十項精選的戲服、文獻及照片,讓觀眾重溫關師傅精彩傳奇的故事。
關德興縱橫藝壇逾七十載,在演藝界德高望重。他曾以藝名「新靚就」踏台板,領導「新大陸班」、「關德興劇團」等戲班到東南亞、美國等地演出粵劇。他尤其擅演關公戲,享有「生關公」的稱譽。他亦曾參演超過一百四十部電影,包括《神鞭俠》、《大富之家》,其中《黃飛鴻》系列更是為人所熟悉。
在關德興辭世後,其兒子關漢泉將他生前演出所用的服飾、道具、劇本等捐贈予香港文化博物館,豐富了該館的收藏。
展覽期間,博物館特別節錄四齣關德興主演的電影片段,在粵劇文物館放映室內播放。
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香港文化博物館籌劃,五月五日至明年二月下旬,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
▍黃飛鴻電影先聲《鞭風滅燭》
首部黃飛鴻電影,是以上下集形式發行,於1949年由胡鵬導演的《黃飛鴻之鞭風滅燭》和同年《火燒霸王莊》。電影甫出大受歡迎,令黃飛鴻成為南拳宗師代表,而這電影系列一拍數十年,至今拍了共百部《黃飛鴻》電影,並獲拍攝集數最多電影之健力士世界紀錄。當中由胡鵬執導共五十九部,令他成為拍過最多《黃飛鴻》電影導演。七十年代以後《黃飛鴻》不斷翻拍創新,使這系列於這半個世紀成為香港武打片一個深入民間,威名海外的品牌。
據胡鵬導演回憶錄《我與黃飛鴻》中所述,四、五十年代武打片題材離不開少林五祖,或方世玉、洪熙官等少林南傳故事,動作場面都是把大戲舞台上的北派招式搬上銀幕,花拳繡腿,沒有真實感,令武打片票房不斷下跌。片商為救危局,在影片菲林上逐格繪上七彩打通,令銀幕打鬥場面充滿飛刀飛劍,將神怪與武術融為一爐,結果更令武俠片票房雪上加霜。
四十年代末,有一次胡鵬與電影撰曲人吳一嘯閒聊,得知吳一嘯曾拜廣東拳師黃飛鴻門下習武,於是靈機一觸,希望發掘現代版「方世玉」。及後胡鵬更拜會黃飛鴻再傳弟子,任職傳媒的朱愚齋先生,蒐集黃飛鴻事蹟。不過最後電影出街,內容並未有採用朱愚齋於報章連載《黃飛鴻別傳》內容,而男主角亦由起初選用吳楚帆,改用關德興。據胡鵬所述,因吳楚帆沒有功夫根抵,做不到「力」與「勁」真功夫,而關德興是著名粵劇武生,有「愛國藝人」美譽,亦先後與胡鵬合作過多部影片,故起用關德興,怎料關德興一演黃飛鴻便演足數十年。
而由1949年第一套電影《鞭風滅燭》誕生起,至今共拍下103部以黃飛鴻為主題電影,是全球最長壽的電影系列。
另外,要留意一點的事,當年視像不普及,《黃飛鴻》早期電影有保存嶺南國粹的用意,所以片中不乏安排一些橋段,讓戲中出現一些嶺南舞獅、戲曲和拳術演示硬橋硬馬,打真套路情節。用現在的眼光看,這些場面很刻意安排,佔時長而又對劇情無幫助,所以觀眾應以保存國粹這角度方能理解。
重溫李小龍十大經典金句︰【點擊圖片放大觀看】
【包括香港在內,現時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術愛好者,嘗試重塑大槍技法。他們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錄》。點擊圖片,觀看香港八極拳協會盧韋斯師傅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