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美國隊長「迷因」古代版 《清明上河圖》見庶民武鬥文化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最近網絡流行《美國隊長》的迷因(Meme),利用電影中隊長遭九頭蛇成員圍攻情節,配上各種爆笑或無厘頭對話,而廣受大家歡迎。早前台灣「故宮精品」亦推出了一個相似情節的《清明上河圖》版本,配上很多歷史玩笑對話,最後又是一群「宋代人」圍毆的畫面。其實,教科書一般說宋代重文輕武,但宋代實質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時代,民間也流行摔跤文化。單在《清明上河圖》中,便有數個市民聚集圍鬥的情節,這次我們以這幅名畫,為大家介紹宋代庶民摔跤文化。

(下文所用的《清明上河圖》,源自兩個不同版本)

《清明上河圖》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作品描繪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沿河的繁華景象,原畫長約5米,高24.8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中國傳世名畫之一,後人亦以此幅名畫為藍本,製作不同的版本。而台灣「故宮精品」所用來製作迷因的《清明上河圖》,為現在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清院本,由清宮畫院畫師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年間協作完成,並增添了明清時代的特殊風俗,增添了如戲劇、猴戲、特技和擂台等,畫作尺寸亦擴展至長1152.8厘米、寬35.6厘米。

+2

現存的《清明上河圖》眾多版本,多為明清時代畫師所作,難免滲入了他們時代的風俗,但宋代民間流行摔跤,是有文獻可證。早於唐宋時期,中國已流行相撲(古代又名為「角牴」),宋代人吳自牧撰《夢梁錄‧角牴》條目,便指出「角牴者,相撲之異名也,又謂之爭交也」。在宋代,相撲比賽常見於宮廷或外交酬賓宴會作壓軸表演,相撲更成為官民都愛看的競技項目。南宋時更定期匯集全國武林高手,在杭州護國寺南高峰舉行「露台爭交」,為中國最早記載以摔跤為主的武術擂台,亦因此在宋代出現中國第一本論相撲/摔跤的專著,署名調露子著作的《角力記》。

有關宋代角牴規則具體描述,在當時流行的平話小說保留不少細節。《水滸傳》第104回寫王慶與段三娘比賽相撲:「王慶見她是個女子,又見她起拳便有破綻,有意耍她……王慶將身一側,那女子打個空,收拳不迭,被王慶就勢扭定,只一交,把女子攧翻;剛剛著地,順手兒又抱起來,這個勢叫做『虎抱頭』。」第74回寫摔跤好手燕青和任原比賽:「燕青卻一個搶將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襠,用肩胛頂住他胸脯,把任原托將起來,頭重腳輕,借力便旋四五旋,旋到獻台邊,叫一聲『下去』,把任原頭在下,腳在上,直攛下獻台來。這一撲名喚『鶴鴿旋』。」

宋代相撲有女相撲手,當時稱為「女颭」。(網絡圖片)

而《角力記》中載有宋代一首題為《題牆上相撲畫》詩:「黑漢勾卻自漢頸,白人捉住黑人腰,如人要辨輸贏者,直須牆隤始一交。」我們從上文引述以強打弱的「虎抱頭」和以小打大的「鵓鴿旋」,引證《角力記》中的引詩,反映相撲比賽倒地就分輸贏,不一定要將對手擊倒或打下擂台。

然而,現存文獻仍然有些令人無法理解的規則。例如宋代張舜民《畫墁錄》說遼人「角牴以倒地為勝,不倒為負。」以倒地的選手為勝,這規則現在也無法為人理解,或許是歷史紀錄問題所致。

說回《清明上河圖》,我們在幾個版本中都見到宋代庶民在通衢大路中,出現群眾聚集過兩招的畫面,看來宋代人很輕易便以摔跤決恩怨,斷爭訟,或以此為大家娛樂。

下面這幅圖,是否很眼熟?它就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中用來製作MEME的群眾打鬥一角。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群眾打鬥場面。(網上圖片)

在清院本中,除了上面這個地方有打鬥外,同畫也有另一個搏鬥場面。可能是兩個人在為爭打井水而挑起水桶互鬥。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一角,見到二人爭井水打鬥。( 資料圖片)

在明朝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圖》中,亦繪有兩個壯漢打交互扯頭髮,另一邊亦有很講究規矩,有群眾圍觀的相撲表演。

明朝仇英本《清明上河圖》,有百姓看相撲比賽圖。(資料圖片)
明朝仇英本《清明上河圖》。(資料圖片)

在宋代,相撲比賽規則稱為「社條」,在賽前雙方都要立下生死狀,由裁判朗讀規則。上文引《水滸傳》燕青與任原約戰,「燕青再上獻台來,要與任原放對。部署(相撲裁判)向他先要了文書,懷中取出相撲社條讀了一遍,對燕青道:『你省得嗎?不許暗算!』燕青冷笑道:『我單只這個水褲兒,暗算他什麼 』」為保證比賽公平,因此嚴禁選手有暗算行為,所以中國古代相撲比賽前都要張開手臂、抬腿,以示沒有攜帶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