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編周記】功夫電影的「打洋人」情意結 是時候停一停了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在疫情陰霾以及一片爭議聲中,《葉問4》的內地票房依然勢如破竹。不單止在內地衝破了10億元人民幣大關,更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功夫片。似乎以功夫力抗洋人的情節,依然深得觀眾歡心。
回首過去,以痛打洋人為題材的功夫電影,實在是多不勝數。然而近年中國武術在搏擊平台上的落差,以及部份人對民族主義旋律的疲憊,都令社會開始反思功夫電影是否需要戒除「打洋人」的情意結:究竟這種尋求民族尊嚴的特殊方式,從何而來?

由香港「發揚光大」

令人意外的是,抗擊外敵的功夫電影,其實是一個非常近代的片種。在中國真正飽受侵略的二十世紀上半葉,洋人並非電影裡主要的批判對象。援引微信評論人閔思嘉的文章,早年的中國武術電影,基本上都以懲惡揚善、痛打官吏為主。即便在1929年彭年執導的《女大力士》中,出現了打洋人的情節,都只是反派利用熟識的洋人擺擂台,以激將法誘使女大力士出手。民族主義的調子,遠遠未成氣候。

然而這一切來到70年代,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帶來轉變的地方並非中國大陸,而是香港。1970年,王羽自導自演的《龍虎鬥》,首次將日本武士列為對手。爾後李小龍的《精武門》(1972)和《猛龍過江》(1973),更加是將華人的功夫形象推上巔峰。及至八十年代,這種風潮由電影延伸至電視劇。麗的電視推出的《大俠霍元甲》(1981)以及《陳真》(1982),讓其時剛剛開放文化產業的中國大陸為之震撼。最近成龍在春晚被人廣傳的一句「問我國家哪像染病」,便是出自《大俠霍元甲》的主題曲,其流行程度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中國內地也趕上了香港的步伐。導演張華勛將八卦掌大師韓慕俠痛打俄國力士的事蹟,拍攝成電影《武林志》(1983),旋即大受歡迎。往後二三十年間,兩地影壇各自努力,推出了大量以武術宗師為題材的電影。由黃飛鴻霍元甲、蘇乞兒到葉問,雖然內容與程度不一,但以功夫找回民族尊嚴的基調,卻是一脈相承。而痛打洋人的情節,也成為了這類電影的共同語言。

【點擊圖片觀看資料】

+4

歷史與武術的交錯

若果硬要套用歷史脈絡,可以見到,每次的「打洋人」熱潮,都是出現在華人身份轉折的時刻。例如李小龍的傳奇,便是出現在保釣運動熾烈的70年代,而《武林志》則是80年代「改革開放」的產物。至於近年名利雙收的《葉問》系列,更是與「中國夢」的構建並駕齊驅,最後亦同樣是以中美之爭作結。誠然,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文化符號,當社會面對挑戰的時候,這種潛移物化的符號意識,就會成為「自衛」或「自強」的武器。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為何華人會選擇了功夫?

最核心的原因之一,是在某程度上,功夫為罕有中國人在過去能夠勝過外國人的競技項目(乒乓球比較傾向中國大陸),而武術的搏擊性質同時就更具備「解氣」之感。換句話說,「打洋人」這種事的確查有實據,並非藝術工作者的空穴來風。例如前文提到過的《武林志》原型韓慕俠,他就確實擊敗過一個名為康爾泰的白俄羅斯人。而【武備志】之前介紹過的「名家」蔡龍雲,亦曾經在擂台上擊敗過俄羅斯的拳擊運動員。至於「陳真系列」時常提到的虹口道場,也確實是中日武術交鋒的場所。

【點擊圖片觀看資料】

 

時代在前進

歷史上罕有的榮光,很自然成為了華人群體在艱苦歲月的心靈出口。而中國武術界亦喜歡以這些故事掛帥,以此說明中國武術的偉大。久而久之,每當華人社會需要鼓舞士氣,就會以功夫作為旗幟。但故事再漂亮都好,都總會有說膩的一天。近年中國傳統武術在搏擊運動的實際表現,就讓人意會到這塊曾經的文化瑰寶,是否只剩下美麗的傳說,或是應在不同方面改進自身。

事實上,若果我們仔細研究中國武術的發展歷史,便會知道上述的這些故事,往往只是說出了真相的一半。例如韓慕俠擊敗的康爾泰,本來就不是甚麼武術家,只是一個流落中國、靠表演健身謀生的賣藝人。韓慕俠擊敗他,其實證明不了中國武術的優越性。至於中日武術的幾次交鋒,雖然中國一方確有取勝,但總結下來他們吃虧的時間也不少。以至於中央國術館曾經派員去到日本,蒐集柔道資料並著成了《摔角法》一書。而曾在第一屆國術國考獲得第一名的形意拳家朱國福,則嘗試將拳擊融入了傳統武術的訓練課程。

可以講,這批經常被我們吹捧的宗師,他們本身就承認了自己的不足,繼而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學習,包括融合「外人」的技術。「承認不足,找方法進步」本該是武術研習者應有的本心,當然值得仿傚,但新世代的電影工業,卻不斷將過去的宗師打造成無敵的俠客,縱橫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種幾近「自大」的態度,究竟是還原歷史抑或煽動情緒,答案顯而易見。這亦是為何「打洋人」這種事需要停一停的原因。

【點擊圖片觀看資料】

 

結語

正如前文所述,任何群體都有它們獨有的文化自信。而中國武術承擔了這份功能,本身亦是無傷大雅。但不論是何等的價值觀,都必須有「事實」和「實力」作後盾,否則只會淪為一紙空談、吹彈可破。

在中國武術屢屢面臨挑戰的當下,與其花時間營造「打洋人」的傳說,倒不如用更為現實的方式,闡述華人的包容與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