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鬥》:王羽自導自演 將日本武術引入港產武打片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說起王羽大家必定聯想他與張徹合作成名作《獨臂刀》,開創新派武俠片先河。但除了此先河外,王羽也先於李小龍開啟了功夫武打片先河,而且更具潮流觸覺,將當時甚為盛行的日本空手道帶入港產片,這個亦是王羽代表作之一,由他自導自演的《龍虎鬥》。

《龍虎鬥》是一部描寫國術和柔道決鬥的功夫片。故事講述民國初年,反派刁二(趙雄 飾)自日本習得柔道後,回國生事,並挑戰忠義武館,打倒一眾弟子後,為館主李中海(房勉 飾)打敗。落敗後的刁二心有不甘,邀得日本空手道高手北島(羅烈 飾)來港再戰李中海,並將他打致重傷慘死。在目睹恩師慘死,李中海徒弟雷明(王羽 飾)也遭北島打得幾乎喪命,幸得師妹小玲(汪萍 飾)相救。李中海死後,刁二在當地小鎮開賭場斂財,橫行鄉里。傷癒後的雷明眼見空手道如此猖獗,而為報殺師之仇,苦練師傅曾說可破空手道的國術鐵沙掌和輕功,最終練成功夫手刃仇人,將北島、刁二和前來助陣的日本劍客一一打倒。

王羽於電影中練輕功和鐵沙掌情節

 

開新派功夫片先河

《龍虎鬥》由唐佳擔任武術指導,一方面繼承了王羽在新派武俠片中的剛陽暴力美學,並引入日本新派武士片風格,而時代背景設於近代的功夫片更添上了一股拳腳交加的狠勁!而且電影正迎合六十年代電視台直播空手道格鬥比賽節目,而開始大熱的風潮,摻入民族大義情節,比李小龍電影更早出現中國功夫對空手道的情節。對當時的觀眾來說,這種以硬橋硬馬的格鬥情節,帶來前所未有的刺激和真實感體驗,因而電影上映票房超過200萬(1970),並奠定了之後王羽功夫片模式(1),亦被視為由新派武俠片向功夫片過渡先河。

同樣是摻入民族情緒元素,《龍虎鬥》不同於如現在《葉問》以詠春打日本空手道情節,電影中雷明所習鐵沙掌,並沒有詳細說明雷明所習鐵沙掌明確招式如何(只提過練此掌有正拍、背拍、切掌和指爪四個練習步驟),亦在武功的源流上不會交代他是源自中國哪門武術。有論者指這種大打民族情緒,但同時又模糊了主角所習國術源流的設計,反過來影響了七十年代在香港打民族牌的功夫漫畫。(2)

當然,電影中難免有很多對日本武術刻版印象和妖魔化設計,例如浪人仍然是武士裝束(但當時應該是明治大正年代),日本的柔道、空手道、劍術和忍者飛鏢也於電影盡出。相對於電影中國術師傅會談武德,電影中的日本武者只講利益分帳。

 

經典雪景大戰

電影中最經典一幕最片尾雪中大戰,據當年報導為拍攝這場「雪地龍虎鬥」的全戲高潮,王羽認為邵氏影棚不夠活動,佈景不夠迫真,於是他遠赴韓國取材當地漫天風雪的真景,使人在真情實景中決鬥一點也不能作假。該地荒涼古樸,漫山遍野全積滿了厚厚白雪。城下雪上,王羽和羅烈等人遙遙相對,嚴陣以待,掌腳雖然尚未施展,而荒涼冷酷背景,已烘起了殘酷無情之人生(3)。這場生死鬥的場景設計,美學上頗具日本武士片的韻味,而成為香港動作電影經典!

電影中演北島的大反派羅烈(1938-2002),唯早年邵氏動作片五虎。羅烈為印尼華僑,從小習形意和太極拳,是邵氏年代著名打星,早年演忠厚憨直的角色。而在《龍虎鬥》是他開始轉型反派的代表作,後來在1972年的《天下第一拳》中奠定他大反派的形象,自始以後演反派而揚名海外,並離開邵氏單闖台灣影壇。1988年起加入亞洲電視,演過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跟入千禧年後便淡出幕前,2002年因心臟病於深圳病逝。

是次金馬獎終身成就獎頒獎禮,王羽因生病無法出席,由女兒王馨平與王加露代為領獎。王加露透露父親8個月前才剛從鬼門關前回來,「他不只是大俠,更是生命鬥士」。而頒發終身成就獎給王羽的金馬獎主席李安亦以《龍虎鬥》為例,說明王羽比李小龍更早開發這種武打片的電影類型,啟發無數後繼者,堪稱創造類型風潮與引領時代的巨星。

參考資料:

1. 麥勁生:《止戈為武:中華武術在香港》

2. 姚偉雄:《龍虎門》的文化論述

3. 吳昊 主編《邵氏光影系列:武俠‧功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