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星如復出】與香港拳王談談 職業業餘拳擊中的技術差異
在之前的文章《【曹星如復出】職業轉打奧運拳擊 比賽上有何不同?》中,簡單介紹了「業餘」「職業」拳擊賽制上的差別,但是在拳擊技術應用上,又會否有甚麼分別嗎?
武備志請到香港業餘拳擊運動員、2018年度香港拳擊 64公斤級冠軍袁文俊(Day Yuen),來為我們從拳擊技術上分析一下,「業餘」「職業」之間的出入。
【曹星如復出】輕挫台灣拳手取13個月首勝 宣布爭取東京奧運資格
業餘比賽回合較少,雖然自2016年里約奧運起,國際拳擊總會(AIBA)改奧運拳擊規則變十分制(10 Point Must System),變相跟職業拳擊相同,令兩者在拳擊技術上趨向相同。但Day認為在業餘比賽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影響勝敗——「控場力」。
▍「控場力」VS「打擊傷害」
袁:因為業餘比賽回合數跟職業有別,不容易做出可以累積的大傷害,所以不像職業賽那樣,把打撃的傷害成為主要的判定觀感。業餘裁判會傾向留意,選手是否能夠控制整場比賽。所以如果遊打只要打出夠「控場力」的輕拳,就算他偶爾中一兩個比較重的拳,只要保持控制,都會勝出該回合。
這種「控場」的手感、節奏要在比賽中途突破是非常難的,除了「這個回合必需反勝(因為這回合都輸控場,就成了2:1的局面)的壓力外,跟職業拳撃不同,由於不能做對手打法的針對性研究,所以後追突破是非常困難的。
簡單來說,業餘拳擊的控場感,比單純的打撃傷害力更為重要。
編問:感覺上業餘3回合,令輸出變得困難很多,更講求選手「破場」,即是要搶攻之餘又不可失守,不能慢慢部署看準時機來慢慢打。
袁:正解。在業餘賽中,做Setup的時間非常少。所以我的打法是拿頭兩分鐘做試手,盡量閱讀對方,這其實是非常奢侈的。
但以我的角度,我會說業餘拳擊需要更「全面」的綜合能力。如果只有高攻、抗力、體能,等身體條件,在業餘比賽就會輕易被比自己高控場力(全面)的對手控制,輸掉回合分數。
▍「控場力」是比賽中的軟件:「距離感」、「節奏控制」、「讀賽能力」
袁:相比起攻撃力、速度、硬度、體力,這幾種硬性條件,我會說控場是軟性條件,也是不能具像看到的。
第一,當然是「距離感」,要處於自己(那刻間)擅長的位置,作出守備(包括無效/弱化對手的攻擊)或是攻擊。
第二是「節奏控制」。不只是要控制自己節奏,更要充分掌握對方的節奏,從而分配體能、捕捉攻防的時機。
其他的還有「協調能力」、「判斷力」、「戰術的轉換」、「攻防的選項」等。這方面在職業拳撃相對容易做到,因為單類攻擊選擇,已經能成為「做成累積傷害」的戰術。說給比較經典的例子,就是木村翔對鄒市明那場比賽中的身體攻撃撃倒。
還有一個可能比「距離感」更上級的能力,非常重要的軟條件,就是比賽的閱讀能力。
總括而言,軟條件粗略包括:距離感、輸出的節奏控制(也帶體能管理)、判斷力、戰術的轉換能力等等。綜合來說,就是「比賽的閱讀能力」,結果就是「控場力」。
編問:既然無法預先研究對手,在業餘比賽中選手會有一定Game Plan嗎?是主要因應對手,還是個人Setup為主?
袁:針對性的Game Plan,就算是分析能力非常高的教練,通常也要到第二回合才草擬到出來。而且能夠有這樣的適應性,臨場執行Game Plan的能力也算是軟條件的一種。
教練一般的指示都會以自家選手的特長,安排出A、B、C幾種戰術,之後便要靠片面的對手印象(或是參考他當日的之前比賽,如果對方大方把之前的比賽放在youtube就幫大忙啦),選出戰術。
所以說業餘選手需要更「全面」的技術,可以同時有幾種戰術的選擇。而職業拳撃,我會說較強勢(名氣、吸金能力)的團隊會較傾向尋找給自家選手處於「格食格」的對手。
▍職業選手體能一定能夠勝任?(編按,不是Day的意見)
有一種非常普遍的說法,指既然職業比賽一般要打4-12回合,而業餘只需打3回合,所以職業選手一定能夠勝任業餘比賽。
要知道業餘比賽要求選手在短短三回合中極力爭取表現,所以攻防節奏會比職業賽快很多,不像職業賽般會有更多試探、喘息的機會。
而且職業賽只需打一天的比賽,但業餘賽往往需要數天內進行多場賽事,當中的體能需求及分布可謂跟職業「差天共地」。
相比之下,奧運拳擊非常考驗選手的爆發耐力及體力恢復的能力,對2020年便33歲的星如而言,跟年輕選手拼體能會是一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