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ckboxing/泰拳】電影《拳王》:探問國術與搏擊關係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拳王》電影海報。(華人百科)

不論在香港或海外,搏擊運動都是電影創作人愛選用的題材。近年有張家輝《激戰》拍得讓人熱血沸騰,遠者有《少年阿虎》、《浪漫風暴》,都由搏擊擂台為媒介,觸及主角成長和自我尋覓的歷程。今次為大家介紹一套較冷門的作品,沒有大卡士或偶像陣容,但內容卻不落窠臼,探討擂台搏擊運動與傳統國術的關係,它是1991年的港產片作品《拳王》。

由劉國昌執導的電影《拳王》,於1991年上映,由德寶電影公司出品及發行,呂頌賢、林敬剛、杜少津、劉玉翠主演,並邀得當年泰拳界知名拳王,現在柏龍拳館創辦人陳德興師傅和泰拳理事會創辦人陳文義師傅出演。電影票房1,686,048港元,當年成績算是平平,但卻獲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和第1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數個獎項提名,當年亞視小生呂頌賢和陳德興師傅更獲提名金像獎最佳新人獎。

劉國昌導演以拍攝寫實電影聞名,1988年以紀錄片手法拍攝探討青少年問題的《童黨》,之後憑兩集《五億探長雷洛傳》而獲金像獎「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提名,而90年代他有數部探討社會問題的作品,《拳王》便是其中一部。
 

劉國昌(左)與陳德興師傅(右)(圖片來源:陳德興師傅微博)

故事講述南哥(陳德興 飾)開辦天台拳館「飛鷹拳館」,一直在拳館供養師傅,為推廣自由搏擊而不惜蝕本經營,而且拳館已數年來沒出過人奪盃,故惹來妻子責難。另一邊廂,透個兩個年青人成長和掙扎過程為主線,拳館師兄阿明(呂頌賢 飾)一向沉迷自由搏擊並有多次勝出賽事記錄,但在一次比賽中慘敗後決心到泰國學藝。而另一師弟日德(杜少津 飾)自少隨父親學習國術,但有感中國武術在擂台不能盡展所長,故此便瞞著父親向「飛鷹拳館」拜師學藝,並爭取參加擂台比賽。

呂頌賢(圖左)(電影截圖)

昔日天台拳館景像

相較於我們現在香港所見的樓上拳館裝潢和井現有序的課堂,《拳王》所呈現的天台館拳是未被大型健身中心傳入香港前的面貌。年輕的讀者或不知道,香港大約九十年代中,才有大型連鎖健身中心傳入香港,之前在香港經營的樓上/天台健身室和拳館,雖然都是外來的運動中心,但那時我們稱為「鐵館」。建館位置在舊式唐樓,甚至不避尷尬設於色情駕步樓上(《拳王》一片拳館便在駕步樓上),器材設施只要不壞,修修補補照用,不設空調設備,裝潢相對粗獷,燈光照明有限,而一眾會員(即師兄弟)自由在場館內練習,可以赤著上身,間中抽支悶煙,或與師傅對練,師傅一邊巡視一邊教學,一日設某些時段集體教班,是傳統國術館加香港本土特色的混合物。
 

直至90年代中如加州健身中心(已結業)等傳入香港,受到這些大型連鎖店的衝擊,拳擊館等亦在形像上大革新,開始設空調,燈火通明,不俗的裝潢,設有明確時間表,不同時段教怎麼開怎麼班,分能力的授課。當然,上述所講的「鐵館」在香港仍然存在,但相比八十年代已賣少見少,或也局部轉型中。

而在《拳王》一片中,館長妻子經常埋怨丈夫蝕錢經營,又要供養師傅,徒弟交不足學費也不理會,不斷游說丈夫變賣拳館改建旅館。這套電影拍攝時間為八十年代末,這時香港樓價開始慢慢上升,踏入九十年代初更大幅飆升,香港人炒樓炒地皮,欠缺經濟增長價值的產業被受威脅淘汰,武館拳館經營備受壓力。


傳統國術可用於擂台搏擊?

電影最具批判性的命題,便是自少隨父親習鐵打國術的日新一角,懷疑國術的實用性而選擇打擂台搏擊。這個命題若放在現在互聯網發達的年代,一定惹來網上筆戰互相討伐。
 

+2

電影中,不斷出現探討有關命題的情節。例如日德父親(劉江 飾)懷疑口腫面腫的兒子參與街頭打鬥,父親認為「無招無式」的「自由搏擊」是打「爛仔交」,只一個「狠」字,而兒子質疑為何「無招無式」打贏他「有招有式」的國術?父親便罵他要看「功夫打得熟不熟」(電影約22:00左右);父親在一次傳統節慶表演中,向朋友表示旁邊某人是他門派掌門,而他表示這人可做掌門,不是這人好打,而只是他較有空處理掌門事務(電影約1:07:00左右);又片尾日德向教授國術的哥哥詢問,教國術有何滿足感?哥哥說助人強身健體,這答案都惹來日德的質疑(電影約1:10:0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飾演日德的杜少津(藝名),本人家學淵源,現實中是雄勝蔡李佛杜深師傅兒子,幼承庭訓,退出影壇後現在仍有教蔡李佛,讀者可參閱他早年接受《香港01》的訪問

有人說劉國昌的電影雖然票房不大收,但多年以後翻看,均令人感到電影所涉的問題仍具時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