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術/Bartitsu】英國紳士的防身武術 包羅手杖雨傘柔術技巧
福爾摩斯所用的「巴頓術」,為甚麼被稱為「英國紳士武術」呢?
現時大家所認識的MMA(綜合格鬥)發展自20世紀末,但其實早在差不多100年前的英國,便有一種武術透過混合武術(eclectic martial arts)的方式產生,那就是傳聞連鼎鼎大名的偵探福爾摩斯亦會使用的英國武術——巴頓術(Bartitsu)。
巴頓術之父與巴頓術的興衰:
巴頓術是由英國企業家Edward William Barton-Wright在1898年開創的混合武術,當中整合了東西方不同的武術技術,包括:日本的柔術及柔道、英國式拳擊(British Boxing)、瑞士式摔跤(Schwingen)、法國踢腿術(Savate)及杖術(La Canne)等。它不只揉合了摔撻技、打擊技、關節技等,亦包含了以棍、權杖、雨傘等英國紳士的隨身物品的防身技術。
Barton-Wrigh在1860年出生於印度邦加羅爾,是鐵路工程師之子。20歲時,他隨父母回到歐洲,並在德國及法國接受教育。其後他在埃及、葡萄牙、海峽殖民地(今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地的鐵路公司或採礦公司工作。由於他在青年期間便對防身術深感興趣,所以在各地游歷期間會趁機接觸各地的武術系統。
在1895 - 1898年期間,Barton-Wrigh被分派到日本神戶工作。在這3年間,他醉心於日本武術,並修習神傳不動流柔術(Shinden-Fudo Ryu Jiujitsu)及講道館柔道,令他成為歐洲首批的日本武術傳習者。(因為當時柔道「開派」亦不久,也正在經歷轉變期,因此其時的柔術及柔道跟今天我們所理解的「柔術」及「柔道」都有分別,但無論如何,名稱並不影響我們理解這段歷史。)
當Barton-Wrigh在1898年回到英國後,他在自己所學的日本武術及其他武術作出整合,創造出一種防身術體系,並將之命名為"Bartitsu"(巴頓術),是為"Barton"及"Jiujitsu"合拼而成。初時巴頓術以柔術體系為主,及後加入了其他歐洲武術的元素,如英國式拳擊(British Boxing)、瑞士式摔跤(Schwingen)、法國踢腿術(Savate)及杖術(La Canne)等,令巴頓術成為一個混合武術的防身體系。
在1899 - 1902年間,Barton-Wrigh在報章中撰寫文章詳細介紹巴頓術中的武術原理。當中的"the New Art of Self Defence"發表在英國版及美國版的Pearson's雜誌中,其文章摘錄更被許多英國、美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報紙上重印,讓巴頓術一時間廣為人知。
在1900年,Barton-Wrigh在倫敦蘇豪區沙夫茨伯里大街67號開設了一所巴頓術會所(全名為"Bartitsu Academy of Arms and Physical Culture"),並在當中教授巴頓術。同年,Barton-Wrigh更邀請到3位日本講道館的專家,當中包括19歲的谷幸雄,在巴頓術會所中教授日本柔術。其後,巴頓術會所更成為集合各種武術及健體活動的場所,深受倫敦名人歡迎。
可是,隨著巴頓術會所的關閉,人們對巴頓術的熱亦漸漸衰退,巴頓術便轉入民間默默發展。而在Barton-Wright的一生中,巴頓術再也沒有回歸到當初顯赫的地位。
直至2001年起,Electronic Journals of Martial Arts and Sciences (EJMAS)重新推出Barton-Wrigh的武術文章,並研究重現巴頓術的武術技術。在2002年,國際巴頓術愛好者成立了國際組織"Bartetsu Society",研究並重振Barton-Wright的"New Art of Self Defence”,使巴頓術發展重新起步。
福爾摩斯與「巴頓術」:
若《福爾摩斯》的作者阿瑟.柯南道爾爵士不是在作品中為巴頓術留下一個神秘的注腳,巴頓術可能不會像今天這麼知名。
1893年12月,柯南.道爾在《最後一案》(The Final Problem)中讓福爾摩斯和莫里亞蒂教授(Professor James Moriarty)一同跌入深淵,以結束福爾摩斯的故事。但是該篇故事發表後引起讀者的不滿,紛紛要求作者讓福爾摩斯「起死回生」。作者因此承受了8年之久的公眾壓力,在1903年,柯南.道爾寫了《空屋》(The Adventure of the Empty House),將背景時間設立在1894年,福爾摩斯在此出現,對驚訝不已的華生稱自己在《最後一案》中不過是假死,用來騙過敵人而已。《空屋》標誌了故事第二部分的開始,柯南.道爾又繼續寫故事,直到1927年為止。
而在《空屋》中,福爾摩斯指自己在萊辛巴赫瀑布(Reichenbach Falls)的鬥爭中以"Baritsu"戰勝對手:
"Baritsu, or the Japanese system of wrestling, which has more than once been very useful to me"
(通過使用“baritsu”或日本的摔跤系統,不止一次對我非常有用)
雖然文中的"Baritsu"跟巴頓術的"Bartitsu"串法有所出入,可能只是柯南.道爾的筆誤而已。但是,亦有推斷指他當時其實想寫成"Bartitsu"(巴頓術)。
1. 當時除了《空屋》及1901年"London Times"一篇關於巴頓術表演的報導中出現外,並沒有"Baritsu"這個字存在。
該篇報導是以"Japanese Wrestling at the Tivoli"作為大標題,內容關於巴頓術在倫敦的表演,但作者筆誤把"Bartitsu"寫錯成"Baritsu"。因此柯南.道爾有可能使用1901年倫敦時報的文章作為源材料,逐字複製拼寫錯誤的“baritsu”,尤其福爾摩斯跟報紙頭條同樣以"Japanese Wrestling"來形容"Baritsu"。
2. 可能柯南.道爾早在之前已經透過Barton-Wright的文章或其他途徑認識到巴頓術,但基於知識產權的原因而改變了這一個術語,但避免人們誤會福爾摩斯所用的技術,或使其與日語音系更加一致,於是以"Baritsu"取代"Bartitsu"。
3. 可能是柯南.道爾只從別人口中聽聞過巴頓術,於是以發音把巴頓術寫成了"Baritsu"。
結語:
但無論柯南.道爾是有心,還是無意,由於小說福爾摩斯的盛行,使"Baritsu"一字廣泛流傳,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Bartitsu"跟”Baritsu"的混淆依然存在。而這亦無礙巴頓術率先引入東方武術技術於其中,作為英國近代首批混合武術的事實。
最後,讓大家看一下巴頓術在影視作品及現實中的表現。
電影福爾摩斯的片段:
話說飾演福爾摩斯的小勞勃·道尼在拍攝前,曾學習過詠春,所以打鬥部分相當神似。⋯⋯⋯⋯那麼到底他用的是巴頓術還是詠春呢?
現實中的巴頓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