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全才 手臂稱王——吳殳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今天要介紹的名家生於明清之際,有關他的資料大多已經軼失,連一張專門的仿畫像也欠奉。然而,他在中國武術界的影響力絕對是礦古礫今,單是一部《手臂錄》就足以教後學肅然起敬。這位就是明清武術奇才、號稱文武雙全的吳殳。

吳殳(1610—1694),又名吳喬,字修齡,江蘇太倉常熟人。他出生於明朝萬曆年間,及至年紀稍長,明室已經百孔千瘡、內憂外患無數。其時他認為若能在這亂世之中考取功名,必可得到朝廷重用。因此他經常跟同鄉的友人馳馬遊歷,又不斷研讀《孫子兵法》、《紀效新書》等軍事著作。

按照傳統士人風氣,文武二途本是極之分殊。可是在當時紛亂的社會環境下,兩者卻漸呈合流之勢。山西道學家傅青主便曾結交武僧,學習寺院武術;河北顏元、李恭等人,則精研兵法及各式軍旅武術,最終形成了「顏李學派」(明末新興的儒學流派,重視實學,與宋明理學相對立)。至於大儒黃宗羲、黃百家父子,更是與抗清志士王征南私交甚篤,為後世內家拳的發展埋下了伏線(詳見黃百家的《內家拳法》一文)。

正是這種尚武的歷史氛圍,讓吳殳走上了文武雙修的道路。崇貞六年(1633年),石敬岩(?—1635,石家槍創始人,《手臂錄》所載的七家槍法之一)於江蘇劉河鎮的「報本寺」練兵。吳殳知道了消息後,便相約同鄉的夏君宣、夏玉如、陸世儀三人,一同拜入石敬岩門下研習槍法。

崇貞八年(1635年),石敬岩於安徽宿松戰死,吳殳三人槍法中輟。同年春末,吳殳於湖州遇到「天都俠少」項元池,學得雙刀法。之後他又師從漁陽老人學劍,並在一名倭人武客的指點下,將之化成單刀法。從此,刀法就和槍法一樣,成為了吳殳武術體系的重要部分。

日趨成熟的武學修為,並沒有令吳殳忘記報國的初衷。他在崇貞十一年(1638年)成功考取秀才,可惜六年之後,李自成就率部攻入京城,清兵隨之大舉入關。吳殳心如死灰,自此再無心於仕途,並把全副心力都放在武學及文學上(另有指吳殳曾經秘密參與反清活動)。

清順治元年(1644年),吳殳將鄭世子所著的《樂書》重新編撰,並在同年冬寫成《石敬岩槍法記》一文。翌年,他在鹿城盛辛五家中遇到了峨嵋槍傳人朱熊占。其時吳殳已經年屆51,但朱熊占卻毫不介意,依舊收他為徒、授予峨嵋槍法。同年八月十日,吳殳寫成《單刀圖說自序》,並在中秋時分著成峨嵋槍法一書。及至年末,朱熊占把程真如撰寫的《峨嵋槍法》贈給吳殳,讓吳殳終於把峨嵋槍法的精髓學全。

經過十數年的艱苦研習,吳殳在康熙十六年(1678年)寫成了傳世之作《手臂錄》。此書匯集了吳殳畢生的學武心得,內容涵蓋槍法、單刀法、雙刀法、劍法等多種武藝,其中尤以槍法論之最詳。除此之外,吳殳又陸續寫成了《夢綠堂槍法序》、《無隱錄》等經典武術專著,奠定了他在明清武術以至整個中國武術歷史的地位。

康熙三十三年(1695年),吳殳辭世,享年85歲。時至今日,《手臂錄》依然是不同傳統武術流派的必讀著作。蓋因它不僅詳細介紹了各種兵器用法,還蘊含了非常豐富的攻防思想,對練習拳械俱有好處。

而在文藝成就方面,吳殳的《圍爐詩話》及《難光錄》,則如實反映了當時的詩詞及樂韻風格,對研究明清社會的藝術發展亦有莫大幫助。

吳殳,確實無負文武雙全的「奇才」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