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實的「十八般武藝」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十八般武藝,樣樣皆精」是民間一個非常流行的說法,意謂做人應當兼備多種技能,否則難以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生存。所以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比喻,來到武人地位大不如前的當下,就更加與現實中的武事相去甚遠。

不過追本溯源,這句話卻全非空穴來風。蓋因在歷代典藉中,確實素有「十八般武藝」的說法。雖然它們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某些主流的兵器如刀、劍、棍、槍等,卻是基本一致。今天【武備志】便嘗試將列出各種「十八般武藝」的名單,並拆解一下其中蘊含的意義。

水滸傳包含了很多民間文化知識,除兵器外,亦記載了很多武術流派的知識,圖片擷取自https://apple.co/2rjCGUY

由兵書到小說

「十八般武藝」一說最早出自南宋武科狀元華岳,他在兵書《翠微北征錄》的卷七中寫道:「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然而,究竟具體是指哪十八樣兵器,華岳卻沒有明釋,今人亦無從考證。

及至宋元之間,「十八般武藝」開始散見於各類戲曲小說之中,漸漸成為了民間的一句流行俗語。例如南戲作品《張協狀元》便有一句:「十八般武藝都不會,只會白廝打」。元代著名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亦提到:「教的他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拈,無有不會」。

不過,真正將十八般武藝排列成表的,還是要數明代。萬歷年間的著名戲曲家臧名懋,便在其編輯的《元曲選.逞風流王煥百花亭》中寫道:「若論着十八般武藝,弓弩槍牌、戈矛劍戟、鞭鏈撾錘」。施耐庵名著《水滸全傳》第二回亦有言:「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

至於現時較為流行的一套說法,則是來自萬歷年間謝肇淛著寫的《五雜俎》,內文詳細記載了十八般武藝所指,即「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其中白打是指徒手搏擊。

《武備要略》中,有關叉的技法,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DHnxzg

十八般武藝的分類
正如文首所言,歷代十八般武藝的名單俱不同,但其中亦有不少重疊的項目。故此要將之分門別類,亦非不可能,後世便有「九長九短」、「六短十二長」等分類方法。事實上,若以兵器的屬性分類,可以立即得出五個大項,分別為:

1. 拋射型兵器,如弓、弩、箭矢、銃。
2. 長兵器,如戈、矛、槍、殳、撾、鏟等
3. 短兵器,如劍、刀、鞭、鐧、鈎等
4. 軟兵器,鏈、流星、綿繩套索
5. 徒手武藝,統稱白打

其中劍、鞭、槍、戟,基本上貫穿了所有名單,而一些當今比較少見、甚至被視為「奇兵」的武器,如鐧、叉、撾、鏜等,亦經常出現在十八般武藝之列中。

究其原因,是這些兵器在明清社會並不罕見,至少在軍旅之間極其流行。明代唐順之撰寫的《武編選》,便記載了有關和錘的用法。而明末程子頤所著的《武備要略》,更是詳細記錄了鞭、叉、斧、鏟等兵器的技法。足見「十八般武藝」一說雖為民間俗語,卻非全無根據。與此同時,它亦再次反映出明清軍旅武術,對民間武術發展的獨特影響力。

 

實數變虛數
時移世易,「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已經被大部分人遺忘,反倒其包羅萬有的涵義,則被借代成為一句流行民間的俗語,意謂多才多藝。

有趣的是,這種說法並非為中國獨有,日本社會亦有相似說法。因為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日本在江戶時代亦出現了「武藝十八般」(日文:武蕓十八般)的說法,內容包括劍道、騎術、遊泳等。而由此衍生出來的「十八番」一詞,則被指代為某人擅長的技能。
及至現代日本,「十八般兵器」通常被用作必備套裝的代名詞,如「戀愛中的十八般兵器」、「辦公自動化的十八般兵器」等。

 

主要參考資料:

康戈武。2016年。《中國武術實用大全》。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