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繼續談論李小龍,有什麼特別意義?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GettyImages) (Credit:Bloomberg / Contributor)

每一個存在,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意識。

11月27日是李小龍的誕辰,作為一位武術家及電影人,在不同年代都是千萬人的偶像,更可以說他一個人帶起了整整幾代的武術熱潮。

搏擊運動在他死後的45年發生了重大的改變,無人知道李小龍如果健在的話會有什麼看法,但作為被UFC主席叫作「MMA之父」的他,看到MMA成為現時發展最為迅速的搏擊運動(不論是技術還是比賽規模 ),大概還是會覺得高興的。

這幾十年,他說的話、他作的事,我們都不知讀了、看了多少遍。面對神化、盲目的偶像崇拜以及類似「李小龍一腳踢死佢啦」之類的言論,我們也已反思了很多次。

當一切都好像已經論述過的時候,在搏擊這一個角度看,於這個時代繼續談論李小龍,又有什麼特別意義?

「重見天日」的技術和想法

我們先由較易理解,最直接的技術層面去說。

MMA的技術發展是很急速的,而新技術的普及度也是。也就是說,一個很少人用但大家都發現有效的技術一旦出現,它很快就會被其他選手使用。

其實人身體構造就是這樣,動作有限,有效的攻擊也數千年歷史中大概都已經出現過。因此「新」的技術,除了是新的set up、follow up,也有一些是以往被認為是不合用的技術,現在因為其他技術的提升而「重見天日」。

跟李小龍最直接聯繫的「重見天日」技術,大概是側踢,而且是對膝蓋的側踢:

圖片擷取自 YouTube

較側身的站姿(Blade stance,較正身的叫Square stance)在最近幾年愈來愈盛行,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機會另文再述。而在較側身的站姿中,前腳的踢擊是重要的武器。這時候,李小龍多次提到的「下路側撐」,也就是對膝蓋、脛骨的側踢,就變成很有效的利器。

在反架對正架的場合,你跟對手最接近的地方就是大家的前腳,因此側踢攻擊膝蓋是最短距離的攻擊。正因為直接,而且能令對方不能突進,在《李小龍技擊法》一書中關於街頭自衛的部份,能多次見到這個攻擊。

(《李小龍技擊法》,李小龍著, 杜子心、羅振光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4,P.376-377)

可以說他預言到這個技術的掘起,或者武術中的技術發展,就是以一種螺絲向上的方式,不斷在循環中進步。假如一個技術可行,那其他的打法,甚至是站姿又如何? 李小龍把重手放前,著重前手前腳的攻擊,這又會否成為另一個流行方式?

技術融合的方向

(From: Getty Images / Credit: Markus Boesch) (此圖來自1993年的UFC 1,Royce Gracie 對上Art Jimmerson。當時的各個選手都會代表一個流派,加上當時對比賽的服裝沒有什麼要求,可以讓拳手自己選擇,因此就會出現以上一個拳手穿道服、另一拳手載著一個拳套並穿著拳擊鞋的情況)

現在MMA已經不是流派A對流派B,但因為每個人都有擅長的地方,我們也能把各拳手歸類。但這個歸類是活生生的,隨時都會改變的,並不如電子遊戲一樣,一個角色就只會那十多招。關於這一點,我們過去就已經提過,詳細可以看這篇文章

李小龍在他的《截拳道之道》中說過:

一個人如何能以局部的、零碎不全的形式來回應一個整體?
李小龍
請勿執著陰柔對抗陽剛、腿擊對抗拳擊、擒拿對抗立技、遠距離對抗埋身搏擊。世上並無所謂「彼」優於「此」。唯一需要防範的是,切勿使部份瑣碎的,剝奪了真撲的完整性......
李小龍

每個人最終都該自成一派,把對自己合用的留下,不合用的拿走,因為「在這武術中,效率就是一切」。

「指南針」式的教練

人總有偶像,就如喜歡喜歡一位球星、導演、歌手、文學家、作曲家一樣。喜歡武術的人,都總有些特別喜歡的拳手、宗師。可能是因為他的技術、他的風格、他的性格、他的事跡、他的想法,但不論如何,就總是有一個人特別令你著迷。

很多時候我們會想去模仿偶像,去學習他的動作和想法,李小龍自然在此一列。從來模仿都不是問題,學習的第一步就是模仿,但模仿不代表要失去自我。

在模仿時,我們想像自己有被模仿者的威力,可惜卻忘記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你根本不是你模仿的對象。身體的不同是一個因素,經驗也是,在這個前題之下,你沒可能做到那位被模仿者打出那一個動作時的效果。

因此,在經過模仿學習後,就要靠實踐得知這個技術合不合用。一位好的教練,不會把自己的得意技,硬塞給自己的學生。學生用得到當然好,但當嘗試後也達不到效果,教練就要跟他一同尋找應該走的路。因此,教練、老師應是一「指南針」:

一位清新、原創的、大師級的教練是罕有的。為了作「指南針式」迴響的需要。
李小龍

這正是現時一流教練在做的事。

 

結語: 線索與切入點

要定義一個時代,或許要由該時代面對的問題入手。以上的只是李小龍的一小部份,而話語亦有不同的詮釋,抽出來討論亦怕有斷章取義的情況,但此處要提取的只是李小龍的方向和概念。

現時我們面對的,不再是一個抗拒交叉搏擊技術訓練的時代,更不是一家武術獨大的時代,而是大家正在找尋「新」技術、找尋新訓練方法、找尋屬於自己的方法的時代。

固然,李小龍是承先啟後的象徵,但李小龍怎看模仿、如何看某些套路折解、以及在身體與自我這些方面上,我們還是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當然以上只是從搏擊角度看,這在哲學層面中有其他更深的意義。

在11月26日,武備志和01哲學會合辦一個講座,由李小龍的思想說到身體哲學,歡迎大家來參加。

按此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