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式摔跤
最近【武備志】上載了兩條中國式摔跤的教學片段,引起了讀者不少討論。有見及此,今天【武備志】就借機向大家淺談一下中國式摔跤。
關於中國式摔跤的源流,最早可以追塑至春秋時代。呂不韋所撰的《禮記月令》中,便提到了一種名曰「角力」的近身格鬥技巧。去到宋代時,角力已經成為了民間的節慶活動之一,場面甚至近乎「萬人空巷」(有關角力、摔跤、摔角之間的傳承和異同,詳見《摔跤?摔角?角力?》一文)。
隨著時間推演,摔跤和其他武術一樣分成了不同的流派,包括有直隸摔跤、北京摔跤、保定快跤、天津摔跤等,【武備志】介紹過的「花蝴蝶」常東昇,便是保定快跤的一代宗師。至於直隸摔跤、北京摔跤及天津摔跤,則是在清室「善撲營」影響下而誕生的流派。
摔跤素來都在北方民族中相當盛行,蒙古「男兒三藝」中的「搏克」,便是蒙古族獨有的摔跤技法。而在滿州文化中,摔跤被稱作「布庫」(滿語:ᠪᡠᡴᡠ)。清室入主後,皇室對布庫極其重視,於是便設立了善撲營(滿語:ᠪᡠᡴᡠ ᡴᡳᡶᡠ ᡴᡡᠸᠠᡵᠠᠨ),選拔優秀力士進行布庫訓練並跟蒙古各部競賽。善撲營在京師的壯大,不僅豐富了漢人本身的摔跤技術,亦為後世中國式摔跤的發展立下重要基準。中國式摔跤的技法、服裝及競賽方式等,有不少元素都是承襲自善撲營。
由於中國式摔跤橫跨多個民族和流派,故此很難舉辦規則統一的賽事。及至上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先後頒布了「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等級制」和「中國式摔跤規則」,中國式摔跤的比賽模式終於能夠定調。
國家規範的中國式摔跤比賽,會在一個8米乘8米的墊子上進行。每場比賽共有三局,每局三分鐘,兩局之間休息一分鐘。除了男、女子組別外,現時亦設有學生組別的賽事。各個組別都會按體重分級,以中國的基準為例,男女子組別俱會分成十級。男子最低為52公斤以下,最高為100公斤以上;女子最低為48公斤以下,最高為90公斤以上。
跤手的服裝有著嚴格規定,例如腰圍附近有供腰帶穿過的固定環,以防止因腰帶鬆脫而影響比賽節奏。至於比賽專用的跤靴,則為中等長度的長筒靴,務求能將褲管口束緊。
在計分方法上,最高得分為3分,最低為1分。總得分最高者便為勝方,打和的話則要進入追加的決勝局。要順利取得3分,跤手必須運用摔術使對方雙腳同時離地,並使其軀體(肩、背、胸、腹、臀、胯)或頭部著地,而自己仍然保持站立姿勢。有關比賽的具體細節,以及各項評分準則,可以參閱由中國摔跤協會出版的競賽規則。
經過多年來官方和民間的努力推廣,中國式摔跤現時已經傳遍世界各地,歐美地區每年都會舉辦具規模的比賽,期望能夠今這門傳統中國武術再創高峰。
(巴黎舉辦的中國式摔跤比賽,更融合了一定打擊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