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四傑——陳公哲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陳公哲(1890—1961),精武體育會的創辦人之一,與盧煒昌、陳鐵生、姚蟾伯合稱為「精武四傑」。他出生於上海一個富商家庭,祖籍中山南朗鎮茶園。除熱衷武術外,他亦精通各類文史數理知識,更曾擔任上海留美預備學校的英文教授,可謂是文武兼備的全才。

1910年,精武體操會於上海成立,其時陳公哲才剛滿21歲。懂得多種南北方言的他,經常追隨霍元甲左右作為翻譯,兩人亦師亦友,關係非常密切。霍元甲殁後,他便立即成為了重建精武會的骨幹成員之一。霍元甲次子霍東閣,便是在陳公哲等前輩的協助下執掌精武會,重振了家族聲威。

陳公哲雖然是文人,但亦沒有落下練武,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xm7uCf

1914年,陳公哲拿出家族位於倍開爾路(今惠民路)的地皮,集資建築房屋,作為精武新會,並最終在1916年3月4日遷入,同時改名為精武體育會。另一方面,陳公哲又親自制定了精武會的會訓及會員守則,是為「精武式」。1921年,他應外國華橋邀請,與盧煒昌、姚蟾伯、黎惠生等上海精武會的核心成員,前往香港、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成立精武分會。他們的足跡甚至遠至加拿大及美國,令鼎盛時期的精武會擁有超過四十萬名會員,全球分會合計達42個。

相比當時其他的民間體育組織如中華武士會等,精武會的出版刊物比較多,單計介紹精武會歷史的刊物就有《精武本紀》、《精武外傳》、《精武內傳》等。由於陳公哲年少時酷愛攝影,他又致力為各種傳統拳譜進行攝影記錄,務求將武術普及化。他便曾經推出過潭腿掛圖二百零七式,亦拍攝了五卷關於精武會的影片。只可惜在1938年的侵華時期中,精武會會所被日軍強佔,上述大部分書刊和影片都被銷毀。

1924年,陳公哲對精武會初期發展的長期支持令他不斷耗費家財,導致生意破產,加上他跟盧煒昌就會務合作出現分歧,他最終決定退出精武會,之後輾轉遷居香港。1938年,陳公哲在個人財力及友人資助下,沿香港海岸作考古發掘,發現了二百五十多件考古文物,包漢代玉俑、唐代海馬葡鏡等。這批文物及後被送到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展出,令這位「精武四傑」在歷史上留下了另一道輝煌身影。

當然,這些成就並沒有令陳公哲忘記發揚「精武」的使命。戰後1948年,陳公哲出任香港精武會的理事長,繼續編寫《精武五十年武術發展史》。與此同時,陳公哲亦有參與港澳武術界的活動,在1954年轟動一時的「吳陳比武」中,陳公哲便以精武會代表身分提出意見。

(轟動 一時的「吳陳比武」,甚至影響了港式武俠小說的誕生)

 

1957年,年近古稀的陳公哲先後率隊回內地參加廣東省首屆武術觀摩大會及全國武術觀摩大會,並將自己設計製造的護具捐出。1961年12月,陳公哲因腦溢血逝世於香港,終年71歲。

雖然陳公哲並非職業武人,但他對精武會以至武術界的貢獻,卻絕不下於任何一位武術家。正是他的學養與見識,讓精武會在一般武術課程以外,亦具備了很多新式的康娛活動,包括足球、籃球、乒乓球、詩歌班等。而他龐大的人脈及經濟支援,也使精武體育會能夠持續營運、吸納人才(為了讓學員維持生計,精武會甚至會貸款給學員,令他們可以做點小生意),成為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武術教育組織。

 

主要參考資料:

明周、中華國術總會。2014年。《香港武林》。香港:明報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