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被燉冬菇=流放式旅遊?解構古代人去旅行5大原因︳旅遊通識
從去年開題到現在拖稿許久,先來個前情提要:我實在是不知道出國旅行就代表有國際觀的空話,在這種時代,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一次,到底是有甚麼好講的?因為一個人經常有機會出國旅行、或是長時間住在國外,來作為是否擁有國際觀,或是目光如豆的判準,把出國旅行跟國際觀綁在一起,就是一個假議題。
不過呢,要了解出國旅行,如何在一百多年前,逐漸被建構成,或者應該說,它慢慢被當成是一件能夠培養國際觀的活動,得先從了解東亞傳統的旅行文化做為起點。所以,究竟當時生活在東亞的人們,都到哪裡去旅行?都怎麼旅行?以及都是哪些人在旅行?
先來列舉幾種傳統文化裡的旅行,或許對現代人來說並不算陌生,因為可能課本有教,老師有講,或是電視劇有演過。
按圖睇古代人旅行的五大原因▼
上述這些人群,以及他們所往來的旅途,基本上大多在某個空間中往來移動,一個是明清帝國所統治的版圖內,一個是德川幕府所統治的日本。不過,究竟有哪些人,能夠前往這些空間以外的地方旅行呢?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到底有誰可以「出國」?
擁有赴海外旅行機會的人到底是哪些?首先是肩負出使任務的「使臣」。皇帝派你帶團去宣慰或冊封的屬邦,例如明代有個很有名的太監最遠曾經到過哪裡?這個以前課本有教,自己去翻答案。而臣屬於皇帝的王國,定期要派遣使團進京朝貢土產,表達對天朝的恭順,例如朝鮮王朝在明清時期,頻繁派遣所謂「燕行使」到北京,琉球王國每兩年要派員向清朝納貢一次,每此大概會派遣使臣、翻譯等一干人員大概一百多人左右。
而沒有朝貢冊封關係的朝鮮與日本,基於交鄰通好,則有「通信使」的往來。我曾經在另一篇文章提到釜山的「朝鮮通信使歷史館」,所以通信使的部分就先不贅述。
被派遣出使的群體中,除了官員之外,隨行人員與陣仗都有一定的規模,縱然出使任務得長途跋涉到異國,既辛苦又不見得能安全離返,但能有機會被派遣,除了肩負政府使命,還能有機會看看不同的人文風俗,還能順便在異國遊山玩水,是很難得的經歷。
此外,在東亞海域間活動的海商、海盜,也是較有能力向海外移動的群體,例如德川幕府時期往來於長崎貿易的唐商;少數肩負有探險、考察任務的人,也會有這樣的機會;再來可能就是要人品爆發,例如成功偷渡出海,或是遭到暴風漂流,幸運生還,才有可能順便在海外旅行。
這裡也要說明一點,「出國」這個用詞,不太能夠放在明清與德川承平時代的旅行文化傳統中來使用,因為我們習稱的「出國」一詞,所謂的「國」,其實是來自近代西方主權國家的概念,而「帝國天下」、「幕藩」、「藩屬」都不屬於我們現今所認知的「主權國家」。
【相關圖輯】酒店最多人偷物品排行榜出爐 49間被偷過床褥 第一名竟不是牙膏(點圖看TOP20排名)↓↓↓
基本上能看到這裡的人應該少之又少了,但這篇還是得有個結尾。綜合以上提到的人群及其旅行的移動範圍,再通過示意圖來看,他們的旅行足跡,大多不逸出當時習稱為「天下」的空間裡,一個是明清帝國的「天下」,一個是德川幕府所統治的「天下」,有機會向更外圍移動人們,在當時來說相對稀少。海外旅行在當時多數人群慣常的旅行生活中,並非理所當然的一件事,主要是由於過往的傳統旅行文化裡,沒有去建構、鼓勵這樣的活動。
不過呢,這樣千百年習以為常的旅行空間,及其所反映的傳統旅行文化,在進入19世紀中葉以後,逐漸開始面臨衝擊。
【相關圖輯】網友分享飛機上遇過千奇百怪的鄰座乘客(點圖放大瀏覽)↓↓↓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作者:Cathy Tsai │ 蔡凱西,原文:甚麼!出國旅行能培養國際觀?你知道這種觀念,其實是一百多年前的產物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