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揭無時間成青年做義工最大障礙 青協倡讓座、撐小店等行善
勿以善小而不為,「舉手之勞」都能助人。為讓青年將義工融入生活,令行善成為習慣,香港青年協會推出名為「好義做」行動,列出十項易於完成的行動,期望可將善意在社區內傳遞,共建行善文化。
將義工生活化 不受時地所限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今日(24日)公布一項「促進青年參與義務工作」的問卷調查報告,發現受訪的1082名、年齡介乎15至34歲的青協會員中,超過四成半最近一年沒有持續參與義工活動,當中最大原因是缺乏時間,且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如果義工模式比較彈性,會提高參與意願。
優化義工體驗 隨時行善
有見及此,青協提出「3C」元素推廣行善習慣,即關懷(Care)身邊人或事,然後隨時隨地實踐(Contribute),繼而於日常生活營造行善文化(Culture),並配合「好義做」行動,讓青年可按自己的時間找到適合參與方式。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張淑鳳認為,優化義工體驗,可進一步發揮青年影響力,「好義做」十項行動包括︰
1· 優先將共融設施讓予有需要人士(如關愛座、升降機及扶手等)
2· 買旗支持慈善團體,並了解該機構的服務
3· 將垃圾分類,包好鋒利或易碎物品,減少對環境及工友的負擔
4· 素食一餐,並鼓勵家人朋友一起做
5· 於社區清理一件被隨意丟棄的垃圾
6· 走塑一天,並鼓勵家人朋友一起做
7· 關懷一位同學、同事或朋友等
8· 捐贈舊衣、舊物件或食物予有需要人士
9· 支持小店或社會企業,並了解其理念
10· 自發「好義做」,為鄰居或有需要人士提供協助
大學生任義工十年 獲益良多終生受用
青協義工曾俊文及何映頤俱為大專學生,有超過十年義工經驗,他們異口同聲表示,義工服務可以幫助別人,帶來很大滿足感,從中更學習到不少文書、管理及溝通技巧,終生受用。曾表示,從沒想過因忙碌而放棄行善,認為即使是微小舉動,也能為他人帶來溫暖,他已決志畢業後投身社福界,繼續服務社群。
至於何同學,由最初加入青協「鄰舍第一」做義工,到後來成為青年圓桌主席,她現時主力擔任策劃及帶領義工角色,希望將義工精神傳承給下一代,在社會建立守望相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