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食多餐、1日3餐 哪樣有利心血管降血糖?營養師教健康飲食4重點

撰文:黃偉麟
出版:更新:

許多人聽過每天少食多餐有助於改善新陳代謝並有助健康。可是,這個說法的驗證結果好壞參半。在今次的專題中,深入探討進餐頻率與健康的關係,並研究少食多餐與多食少餐相比之下的利弊。

少食多餐可預防慢性病?

傳統上大家都認為,最健康是將日常飲食分為三餐,分別是早餐、午餐和晚餐。近年各地的專家開始改變這個觀點,認為少食多餐可預防慢性病和減肥的最佳方法。因此,愈來愈多人改變了飲食模式,轉而少食多餐。

越來越多人改變了飲食模式,轉而少食多餐。(網上圖片)

主張少食多餐的人認為,這種飲食模式可以:

1)提升飽腹感
2)增加新陳代謝率
3)防止能量下降
4)穩定血糖
5)防止暴飲暴食

進餐頻率與慢性疾病的關係

2019年的一項研究,比較了每天只吃三餐及吃四餐以上,吃四餐以上會增加好膽固醇,並更有效地降低三酯甘油。好膽固醇水平愈高,患心臟病的風險愈低。

此外,美國心臟協會發表了一篇評論,得出的結論是,進食頻率愈高,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愈低。

進餐頻率與肥胖關係

美國一項研究比較了每天吃正常三餐及少食多餐,對身體脂肪和感知飢餓的影響。兩組均接受了相同的營養,分別是30%脂肪,55%的碳水化合物和15%的蛋白質。

研究發現兩組之間的能量消耗和體脂減少沒有分別。與每天吃正常三餐的人相比,少食多餐的人的飢餓程度和進食慾望更高。研究推測出經常進食的人,比進餐頻率較低的人,更有可能攝入過量卡路里。

研究推測出經常進食的人,更有可能攝入過量卡路里。(網上圖片)

少食多餐可以促進新陳代謝?

少食多餐常常被吹捧為減肥的靈丹妙藥,許多人認為每2至3小時進食一次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可是,人體消化食物需要能量,這稱為食物的熱效應(TEF)。進餐頻率似乎未能促進新陳代謝。事實上,一些研究證明,發燒期間及多食少餐,可能比少食多餐更能增加熱效應(TEF)。

使用哪一個進食模式較好?

雖然暫時沒有明確答案指出,哪一種飲食模式是較好,而是取決於你適合哪一種模式。

應該少食多餐的人:

1)需要保持飽感
2)需要控制體重
3)有胃輕癱
4)有胃腸症狀,如噁心、嘔吐或腹脹。

如果目標是控制體重,就要保持每餐的卡路里在範圍內,例如需要1200卡路里來維持體重,並選擇每天吃6餐,每餐的熱量就要保持在200卡路里。

應該多食少餐的人:

1)難以控制分量的人
2)不專心吃飯的人
3)沒有時間準備多餐。

雖然暫時沒有明確答案指出,哪一種飲食模式是較好。(網上圖片)

實現最健康飲食方式

美國註冊營養師Lindsey DeSoto指出,雖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進餐頻率是最健康的飲食方式,反而有大量的證據支持營養均衡的飲食對健康非常有益。

根據2020至2025年美國膳食指南,健康飲食應該包括:

1)水果、蔬菜、全穀物以及低脂或脫脂乳製品
2)優質蛋白質來源,包括海鮮、瘦肉和家禽等。
3)保持在所需卡路里的範圍內
4)限制糖、膽固醇、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的攝取。

大量的證據支持營養均衡的飲食對健康非常有益。(網上圖片)

參考資料:MedicalNewsTodayScience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