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市場見學2】走一趟17年臨時鐵皮魚欄 場內術語多醜魚才是寶

撰文:黃美云
出版:更新:

元朗魚市場只有22個欄,不足130名工友。熟悉的面口進進出出,從大門口開始,地都是濕𣲷𣲷的。記者是當晚唯一的陌生人,身在魚市場上層的狗認出了,狂吠。魚市場的工友問,「搵邊個欄?」記者隨他走入,狗依舊吠着,真不是省油的燈。場內的人都以欄名分辨身分,但是交貨則用上「字號」,兩者並不一樣,一個字號可擁有數個欄。不過,身在其中,從欄頭到欄尾,從2000開始(甚至更早)各人已朝見口晚見面,報個姓氏或名字,大家都知道彼此。
攝影:陳嘉元

元朗臨時鮮魚批發市場鄰近Yoho旁。

這是一個臨時魚市場,賣的都是淡水魚,自2000年從朗屏遷來,臨時之名,一掛就掛了17年之久。鐵皮搭成的兩層排房,左右兩排加一通道,上有拱形屋頂連接。魚市場,晚上7時才見頻繁流動,而9時許、11時半、凌晨2時許,這三個時段則帶着緊湊的氣息。

場內術語知多少

魚市場內的都統稱工友,各位其職。在場內走一圈,除了看見「水皮」,他們還會告訴你,站在磅旁邊向記賬者大喊數目字的是「叫磅員」,無論男女計數或記賬的都是「先生」、撈魚執貨的老闆為「師傅/大佬」,「水位」推着藍色膠桶來來往往。

水皮:水的重量
師傅/大佬:負責揀魚、分魚
水位:推車
先生:計數
​叫磅員:喊出上磅魚的重量

大魚

5pm接柯打 3am送往街市

勤力的魚欄老闆早在下午5時就回欄接柯打,問客人要什麼魚,收齊柯打則到各個欄執貨。魚欄隨處可見「水皮」二字,各師傅執貨都穿上一身防水膠衣和水鞋,手持鐵框魚網,委身池中撈魚,「客人要多少就抓多少」,拋入裝有「80水皮」的藍色膠桶。量多的家魚如鯇魚、大魚則拋入小魚池,氣泵列陣養着;量少的則開一支氣泵養在桶內;通通在凌晨約3時送往街市或魚檔。

元朗烏頭11時半批發 唯一「搶貨」

9時許是頻密執貨的時間,工友推着藍色大膠桶,車仔來車仔往;而此時總有幾個悠閒的傢伙坐在漆黑的欄門前聊天,亮也不亮一盞。工友說,他們都是本地魚欄的老闆,接近11時半本地魚來到,這裏的批發魚欄師傅拿貨交貨,也需搶貨。而本地烏頭來到則是唯一可見「搶貨」的時間。執魚的師傅就站在欄前等着,烏頭貨不多,一排只有數個膠桶,各師傅揀了10來20分鐘,也就散了。遲來的就只有揀剩魚的份。

師傅接了柯達即揀魚上磅。

魚不可貌相 縮骨魚滑溜行家必吃

魚從番禺、中山、順德等地送來,難免有碰傷。魚欄老闆娘吳師雲拎起一條縮骨魚則說:「呢條發育不好,尾部凹陷少許,即係腰骨傷了,吃起來很好吃,肉質很滑,自己行家必定吃這一條,只是賣相不好。」

走到另一個魚池,又拿起一條受傷的鯪魚,「在運輸過程中受傷了,但好靚,煲湯可去頸痛的骨火。最靚是10至12両,客人來到就看魚的形態、賣相,好似人一樣,無傷痕、滑身、無爛,靚的人人都鍾意,不靚就便宜一點。」

她又走到另一個魚池,水柱向下流直往池中泵氣,「脆肉鯇來自中山石岐,吃蠶豆長大、游過濾的山坑水,修身,特別貴,20多元一斤。肉質脆,有吃魚生的口感,每條10-12斤。而鯇魚則游於魚塘,吃剩菜長大。人對魚的要求真高,爛的不要、不爽的不要,牠們大概也不知道自己如此被挑剔着。

各個「水位」推車手。

淡水魚魚市場批發魚類:
五大家魚:鯇魚、鯉魚、鯪魚、大魚、扁魚
雜魚:邊魚、生魚、塘虱、白鱔、桂花魚(桂花鱸)
新品種:黃骨(黃顙)、加州鱸、三鯬魚(鰣魚)、泥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