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訪魚市場尋食】隱匿元朗魚市場20年 飯堂日與夜自成一家
元朗有淡水魚批發市場,全名「臨時鮮魚批發市場」,自2000年開始從元朗朗屏遷到現址。場內有一工友飯堂,老闆從報紙廣告中讀到飯堂轉手,也就付出10萬元頂手費接手。飯堂不足20年,卻處處顯出一種30年、40年老舊。
飯堂日開16小時,深夜偶有魚販進出,店內廚房窄小,只容得下一個人;日出後飯堂門外掀開布幕,高壓爐、大蒸爐赤裸人前。這裏的日與夜有着截然不同的秩序,相同是客人都為吃魚而來,爐頭的火均燒得高於生鐵鑊,火候全由一人悠悠拿捏。
攝影:龔嘉盛
夜
凌晨時分,元朗大生魚欄老闆黃志忠接完柯打,分完魚,本要回家去了,看記者要等的人兩小時後才來,在這空檔,就建議到工友飯堂吃頓宵夜。飯堂開通宵,早上5點半才收檔,吃完,可慢慢坐着等。
在燈火通明夜如白晝的魚市場內拐入暗黑小巷,黑的盡頭是一室光,兩層高的鐵皮小屋,倘開的大門掛着白底黑字的門牌,寫着「元朗」,其餘的字「鮮魚行商會」都給生意興隆遮擋。飯堂內只有一個魚販,吃了碗麵背對桌子抬頭看高處的電視。
黃志忠與飯堂老闆打了聲招呼,說今晚就吃烏頭。兩條烏頭躺在廚房地板,店老闆拿了主意,以酸菜、青辣椒炮製,着我們嘗嘗他的潮式撚手小菜。飯堂內有一股離奇的鄉土味橫行,堆疊了大量的罐裝可樂、咖啡、啤酒,雪櫃、舊式電飯煲都有年歲,牆上貼滿揮春,從其脫落的痕跡中看出年份。雪櫃頂還有蘭花、大紅花,有假的,也有真的。這裏每件物品都有種落地生根的安穩,一旦在某個角落站穩陣腳,從此就不願動。老闆楊壹竣(楊生),個子不高,頭髮往後梳,是典型街坊理髮店每個大叔坐下都會修剪的髮型。
凌空猛火炒兩條烏頭
飯堂的廚房又有種不知是失序還是整齊的佈局,每個空間都塞點廚具,膠碗一碟在這裏,大煲一個堆後方,似乎都為了「就手」存在。楊生向左轉拿一碟酸菜,向右轉拿來洗淨的烏頭,每樣工具都觸手可及。看他開高壓爐起鑊,火燒得旺盛,高於炒鑊,材料凌空拋下,拿一鑊鏟曲手兜炒。就算眼前是專業的廚師,看見這火燒衣袖的距離,依然捏一把汗。他淡淡定說,習慣了,無事的。
魚一上碟,楊生便着記者趕緊趁熱吃,魚肉都未到口,「覺得味道點?」答:「未起筷呢!」接着又問:「覺得這裏有意思嗎?」答:「個爐頭幾有意思。」再說,「你會點寫我?」答:「我都不認識你,也不知道你的故事。」他便猶豫想了想,「我來自潮州揭陽,1976年,讀完中學從一個『山頭』來到香港。」記者聽後差點哽骨,這是一個「黃金時代」的開首語。他說,你們慢慢吃,便坐在鄰桌看新聞。
搵食夜:一個人吃麵
問楊生除了魚,還有什麼吃?他說,梅菜芋頭扣肉、豬手、蒸排骨都有,全部放入門口的大雪櫃中,「有魚有肉有菜有飯,不包飲品,$35,優惠魚市場工友。」
夜深的飯堂很安靜,沒有太多人進出。魚欄老闆黃志忠吃完烏頭也回家休息了,楊生繼續說他的故事,說自己1976年游水來香港,舊時在大陸身份不好,老豆有船被政府沒收,無飯食,更加不能讀大學,便來港搵食。在港親戚接應,先在廚房學廚3個月,就楊生楊太起初在樂富開了家車仔麵檔「楊記」,賣粉麵豬紅蘿蔔魚蛋;後來在葵涌買了樓,於工廠區開了家「自由快餐」,一做10多年, 大陸開放,工廠北上,讀報紙看見出讓鮮魚行工友飯堂,便搬到元朗,做到當下。
楊生的廣東話有汕頭口音,記者頻頻撞聾似的聽不見某些字音,譬如「汕頭」聽成「山頭」,他頻頻問「聽唔聽得明白」。說着說着他肚餓了,走去煮了個麵吃,吃麵時偶有來者入店,自己拉開雪櫃取了飲品就走,問楊生,「你都記得,後數嗎?」他說,「晚上3點他們的老闆就來吃嘢,到時一併付。」果然,近3點前後,來了三兩個魚欄老闆,吃一碗公仔麵,再生食一包福麵,或拿罐啤酒,以旋風的速度吃完就走,沒有多坐一會。最悠閒的都只是一位吃福麵的胖老闆。
日
烏漆墨黑的店外,罩滿帆布,布下露出凳腳。隔天午飯時間近12時再來,門外空地直排攤開近10張大桌子,布下原來是一整個廚房,高壓爐、大蒸爐都有,大排檔的霸氣。客人依舊不多,一枱魚販,其中兩位阿燦和阿雄是膽,偶爾來一位接一位,坐下一會,扒了飯,快吃快散。當日遇上做牙(初十六),他們帶了雞來,阿燦和阿雄坐着吹水,說魚市場是英國政府遺風,魚市場內都規定有一個工友飯堂。深水埗也有一家,在鹹水魚欄和淡水魚欄之間。老闆娘楊太也坐下倒啤酒,開了5、6支也接着開,看他們大白天如此能喝,便說,「真係飲得!」楊生將炒好鹹酸菜辣椒鯇魚片放桌上,說:「今日算少了。」楊太則低聲說,他們都家住元朗,吃飽就回家睡覺,因有夥計,凌晨才回來。
下午5點多,大陸魚就陸續來到魚市場,魚販一直做到凌晨2點多,緊接出車送貨至早上8、9點。飯堂也就從晚上10點半開始營業至早上5點半;7點半再打開門做生意至下午4點半。數數手指,開足16小時。「老公是潮州人,很勤力,返工就沒有收工時間。」楊太說。過去接手初期,午餐算是最旺,兼做魚欄包伙食。在這淡水欄開檔,前來的客人都是搵魚吃。7至8成都是魚,2成肉類。魚多數蒸、燜,潮州煮法則加入鹹酸菜、辣椒。現在沒有了,零零星星20-30,甚或10多人。飯堂也有多1名廚師,兩個樓面幫手,如今則由兩公婆撐起。
前一夜問楊生年歲,他說59歲,中午問楊太則說63歲。一個是身份證的歲數,一個是真實年齡。楊生這一代人,有兩面,跟記者說,「幾苦難都要掙扎」。如今則是「做得幾多得幾多,仔大女大,沒有壓力,搵少點囉。」兩句話也是真的。
*魚市場工友飯堂只招待魚市場的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