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子燒的誕生 源於「神聖的米」和「污穢的肉」

撰文:蔡欣恩
出版:更新:
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啦。)
玉子燒伴上蘿蔔蓉,淋一勺高湯,坊間少有,也是後藤師傅喜歡的吃法。

玉子燒、卵燒、だし卷き卵(蛋卷)指的都是它,有着秋天白楊樹的金黃色澤,看起來是那麼柔軟、香甜,卻時常被視為配角,瑟縮在便當或定食的角落,直到放冷了失去本來的光澤和彈性。說着說着,總覺得它像金庸筆下的小昭,在主角身邊甘願做小小侍女,從不計較地位。日本人都好奇問:「為什麼會挑玉子燒來說,它只是很平凡的食物。」但我相信,每個配角都有不簡單的故事,而玉子燒的故事就要從稻米開始說起。

攝影:曾梓洋、葉璋時

一切從稻米說起

稻米在彌生時代(約公元前300 – 公元300年)出現在日本人的飲食中。公元675年,天武天皇3年頒布《禁止殺生肉食之詔》,在4月至9月的水稻生長期,百姓被禁止吃牛、馬、犬、猴和雞五種禽畜。牛、馬是農耕用的役畜,犬隻負責護衞居所,猴子是人類近親,所以也不能宰殺,而雞則是神聖的「報時鳥」,雞肉和蛋都不可公開食用。古時日本人相信吃肉會導致水稻失收,甚至帶來乾旱水災,為了確保稻米,犧牲吃肉。雖然鹿和野豬都可合法食用,但忌憚肉食的心理卻漸漸擴展到整個社會,當時的日本甚至有「神聖的米」和「污穢的肉」的價值觀,以致及後一千年都把肉類排除在飲食習慣之外。要攝取動物性蛋白質,會以魚類代替肉類。在江戶時代之前的史料,還沒有吃雞蛋的記載。

江戶時代雞蛋身價高

雞蛋在古代售價高昂,不是尋常百姓所能負擔得起。

踏入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在1542年初次登陸日本,往後葡萄牙傳教士把雞蛋做的蜂蜜蛋糕和蛋球餅帶到日本,讓日本人接觸到雞蛋做的食物。而最早出現以雞蛋做料理的官方記載是在江戶時代(1603 – 1867年)的一道「綿綿蛋泡」,做法大概是在雞蛋液加入砂糖,然後倒入醬油和清湯裏煮數十秒,雞蛋煮得鼓脹蓬鬆。

據說江戶時代已經發明了方形煎蛋鍋具 ,當時京都的食店會提供加入高湯的玉子燒,但只有達官貴人才吃得起。也有另一個說法,指明治時期禁肉令解除後,玉子燒才正式在京都誕生。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雞蛋在古代售價高昂,不是人人吃得起,直至20世紀,玉子燒才真正走入平民日常飲食中。

關東關西做法迥異

人人都會做玉子燒,但每個家庭都有不同配方。

玉子燒主要輔料是鰹魚高湯、味醂、砂糖和醬油,也會下少許鹽提味。不過,關東(東京、茨城等縣)與關西地區(大阪、京都等縣)在製作玉子燒的方式也有差異。關東玉子燒的醬油和糖會下得比較重,煎出來較焦,口味較甜;關西風玉子燒則視鰹魚湯為主角,醬油和糖可有可無,質感鬆軟帶濕,鰹魚湯的鮮味非常突出,口味帶鹹。

玉子燒大部分時間都是配角,在便當或定食充撐場面,不過也有不少獨當一面的機會。它「擔正」做主角的時候,配角便由蘿蔔蓉頂上。我們知道蘿蔔蓉可以伴天婦羅和燒魚吃,其實它還是最傳統的玉子燒配菜,在蘿蔔蓉淋少許醬油,和玉子燒一塊兒吃,味道挺搭。

關於蘿蔔蓉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古時葡萄牙人把蜂蜜蛋糕帶來日本,日本人一試愛上,也研究出不需烤焗的蜂蜜蛋糕。然而學識做法是一回事,他們卻學不懂食法,竟然拌醬油和蘿蔔蓉同吃,非常怪誕。由此推測玉子燒與蘿蔔蓉的配對,可能只是他們無論吃什麼都加蘿蔔蓉而已。

廚師的高湯玉子燒

帝苑酒店稻菊餐廳的行政總廚後藤正行謂煮玉子燒是非常簡單的事,輕輕拋鑊,便把雞蛋摺疊起來,最後固定形狀。
關東玉子燒的醬油和糖會下得比較重,較焦較甜;關西玉子燒則視鰹魚湯為主角,醬油和糖可有可無,鬆軟帶濕和帶鹹。
帝苑酒店稻菊餐廳的行政總廚後藤正行
加蛋汁前先用廚房紙在燒鍋抹上一層油。

後藤正行,帝苑酒店日本餐廳稻菊的行政總廚,當我請教他有關玉子燒技巧和文化時,好比問一個米芝蓮3星廚師煎荷包蛋心得,後藤師傅表示基本得不知怎樣說起。「玉子燒在日本料理就是一道人人都會煮的家常料理,很多時候都只是配角。」

蛋汁注入燒鍋,然後用筷子撐住玉子燒,讓蛋汁流進底部。

即使只是配角,但要精益求精,煎一碟完美的玉子燒,還是包含許多竅妙。首先,鰹魚高湯不得馬虎,煮一大鍋鮮甜的鰹魚高湯幾乎是每天例行準備工夫。雞蛋品質也要講究,用指定的日本雞蛋,蛋味夠濃郁。煎蛋鍋具除了要用方形的,還會用上鍍錫的銅鍋,傳熱快而火力均勻。見師傅落一勺蛋漿,然後傾側燒鍋,讓蛋汁均勻滑滿燒鍋,雞蛋到7分熟便輕輕拋鑊,把它摺疊起來。煎第二層蛋要先以筷子撐起第一層蛋,讓蛋汁流到底部,重複拋鑊、摺疊、加蛋汁的動作,直到煎好第8層。師傅提醒:「關西風玉子燒的湯汁較多,煎起來軟趴趴,用筷子的時候必須小心,別戳破雞蛋。」

餐廳吃到的玉子燒都會以竹蓆或木塊壓實整形,一般家庭都不太在意外形,會省略這個程序。

家庭風丁香魚玉子燒

和泉太太今次加入昆布粉,玉子燒鮮甜美味,丈夫連番讚賞。

日本人和泉素行10年前來到香港定居,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目前擔任主持、藝人等工作,還開設了Facebook專頁「我は何しに香港へ?(點解我來到香港?)」向日本人介紹香港特有景點,同時在YouTube頻道推廣日本文化。玉子燒對他而言,是一星期兩次、由太太預備的便當配菜,見到也不會特別興奮,畢竟早已是老朋友。

雖然家家戶戶都會做玉子燒,但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配方。和泉太太的配方傳承自母親,在雞蛋中混合了幾匙丁香魚和鹿尾菜,分別取其鮮甜和爽脆口感,玉子燒足有8層厚,不夠厚就不算是玉子燒了。

和泉太太從媽媽身上學到做玉子燒,加入丁香魚,口感和鮮味都有提升。

媽媽的玉子燒配方來到和泉太太手上,又變成另一個配方了。一般用鰹魚熬湯做玉子燒,這位在職太太實在花不起這樣的心思和時間,只用調味粉代替高湯;鹿尾菜要預早浸泡,有時工作太忙便索性省去。和泉先生雖是關西人,口味卻非常「關東風」,喜歡多放點糖,管他什麼關東、關西風。「 好味道!」和泉先生邊吃邊說,雙眼發光,豎起大拇指。「又不是第一次吃太太做的玉子燒,有什麼好驚嘆呢?」記者好奇問,「因為之前都只用即食烏冬的調味湯粉,今次用昆布粉很鮮甜!」家常菜只要用心做,家人自會吃到當中的妙處。

每一件小事

拜訪過和泉夫婦與後藤師傅,兩家的玉子燒都捲了8層厚,他們卻依然認為玉子燒沒什麼好討論。他們怎麼不覺得煎8層蛋是一回事呢?專屬的煎鍋只煎玉子燒,如此煞有介事,他們怎麼會覺得沒什麼好討論?突然想起在和泉家攝影其中一幕,和泉太太拿出一大堆筷子座讓攝影師挑選,看着一對對精緻的筷子座,總算明白了原委:當吃雞蛋這件小事被重視,日本人便做出玉子燒;當每一件小事都被重視,日本人就忘了玉子燒是一回事。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