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飲食|30歲確診大腸癌4期 醫建議4招預防 4飲食壞習慣要戒
台灣人罹患癌症的患者年齡愈來愈低,對此,台灣腸胃科醫師彭彥領表示,台灣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不佳,以及缺乏運動,導致瘜肉與大腸癌的發生率更高,是大腸癌發病率攀升的主要原因,不可不慎。
台灣腸胃科醫師彭彥領在YouTube頻道「醫NOTE」影片中表示,他曾治療過一位30歲的患者,由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最終罹患了第四期的大腸癌,而大腸癌已連續15年成為台灣人最常見的癌症,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2020年的數據,每年新增病例達1萬6829人,平均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
相關文章:大腸癌|肥胖飲酒7種人屬高危險族群!留心6大症狀糞便帶血要就醫👇👇👇
彭彥領說明,台灣人容易罹患大腸癌主要與飲食西化、生活習慣不佳,以及缺乏運動有關,雖然大腸癌主要發生於50歲以上的群體,但近年來年輕患者的數量也在增加,目前不僅有家族病史、特定飲食習慣、抽煙喝酒、年齡超過50歲族群風險較高,偏好「高油、低纖、紅肉、加工肉」飲食的人,瘜肉與大腸癌的發生率也會更高。
相關文章:大腸癌|營養師盤點8惡魔食物易致癌 6招抗癌、防癌必吃8食物👇👇👇
談到大腸瘜肉,彭彥領進一步解釋,大腸瘜肉分為腺瘤性瘜肉、發炎性瘜肉和增生性瘜肉。其中,腺瘤性瘜肉與大腸癌高度相關,被視為癌前病變,因此大腸鏡檢查時會重點切除這類瘜肉。而發炎性與增生性瘜肉則與大腸癌關聯性較低,只需定期追蹤即可。
相關文章:長壽飲食|每天5色蔬果至少3色!營養師抗老助防癌貼士愈多色愈好👇👇👇
儘管大腸瘜肉和大腸癌主要發生在年長者身上,年輕人也不應掉以輕心,為此,彭彥領建議,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改善飲食習慣、戒煙戒酒,以及保持規律運動,都能有效降低罹病風險。
延伸閱讀:
「4種人」易成大腸息肉候選人!每週工時逾40hrs 發生率增2倍
【本文獲「中天新聞網」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