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中一開班機制 蔡若蓮:減學校收生壓力 勉強開班出現虛位
教育局早前更改新學年起的中一班數上限機制,連續兩年開兩班中一的學校,第三年將不獲准擴班。局長蔡若蓮今日(2日)在電台節目表示,若學校中一開班上限為三班,但連續兩個學年收生只有一至兩班,長遠「掛3班」只是對學校造成招生和人手壓力,「其實係虛位,根本無咁多學生」,新安排是「實事求事」,亦令老師毋須暑假招生,能聚焦教學專業。至於開辦三班中一的學校,日後有機會申請以4班參加翌年中一派位,她認為,對學生群育發展有好處。
教育局早前修訂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中一班數上限,學校若連續兩個學年只有兩班中一,第三個學年起最多只能開2班,失去「番生」重上開3班的機會。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表示,若學校連續兩個學年收生只係1至2班,長遠「掛3班」只會對學校造成壓力,「其實係虛位……如果你掛3班,佢就會想盡千方百計,走去搵學生,實際上係無。」
稱新機制減學校人手和招生壓力 否認「弱者愈弱」
她指,過往經驗反映,若兩班規模,是學校能力所及,應實事求事,「掛番兩班」,不論人手預算或招生壓力都會減少。她亦指,老師暑假都要招生是不理想,新安排可以令他們聚焦教學專業,將重點放回提升教育質素上。
蔡若蓮另在開電視節目《有理有得傾》形容,學校勉強「掛3班」只會增加學界流動「音樂椅」的情況,希望新機制穩定學界的情況,令「水份」不要太高,
對於有意見質疑新機制是「弱者愈弱」,她認為「強與弱」要視乎學校的教學質素,開12班的學校也可以是優質及強大的教學,相反並不是容許學校有廣闊鬆動位置才可以強大起來。她又表示,不會降低中學開班人數最低要求,否則會影響到學生的群育發展。
蔡若蓮:唔應該收唔到生時先話轉直資
僅開一班中一的中學須向教育局提交發展方案,新安排下,學校合併所獲資助由每年25萬元津貼,改為按合併級別數目計算,每級提供一筆過50萬元津貼。
蔡若蓮表示,舊有合併津貼安排,合併六年後合共取得150萬;新安排則每級津貼50萬,六級為合共300萬,新安排是預視合併的過渡期需時2至3年,學校須同步運作兩個校舍的兩批學生,希望增加津貼支援畀學生轉換環境。
至為為何刪走直資的發展方案選項,她解釋,一直接受學校申請轉為直資,前題是要審慎和認真地及早規劃。她指,若學校明年想轉直資,今年2月就應向當局提出申請,並提交一個優質的規劃,強調「質素係非常重要,政府投放資源係龐大」,「但唔應該去到收唔到學生時,無其他方案時先話轉直資。」
適齡學童減少是結構性問題
對於全港510多所小學有77間在本學年縮減小一開班數目。蔡若蓮認為是結構性問題,稱學生人數下降,開班數目就會減少,要實事求是調整開班數量。至於學生人數愈少,教學質量愈高的說法,蔡若蓮表示不認同,反指如學校一級都沒有16人,就證明說法不成立,並非會令教學質素變好。
至於有5間小學獲派0班,蔡若蓮強調並非等同殺校,而是不能參與統一派位,可以有其他方式,例如私營營辦小一。被問及如何處理適齡人口下降問題,蔡若蓮指有採用學校合併、將校舍搬遷到新發展區、停辦學校等方式。教師流失方面,她指部分涉及退休、轉學校、家庭離港等原因,但總體穩定。
她在另一節目提到,估計2年後中一和小一的入學人數會嚴峻、急速下滑,目前為止有2所辦學團體提出合併旗下的學校,官校亦各有兩間中小學合併。她稱會檢視東區、南區和黃大仙等人口老化的地區有否學校要合併。
星期一如情況正常應該開學
近日超強颱風蘇拉襲港,蔡若蓮稱社會提高警覺、及早準備,以致沒有混亂出現,稱學校對惡劣天氣相關指引十分熟悉。至於星期一會否推遲開學,她指每一個地區情況不同,學校應視乎情況作出安排,如情況正常一般都應恢復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