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2|四問體育政策之變 霍啟剛:勿被傳統觀念綁死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如果以結果為目標,新政府想要怎樣的體育發展結果?」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副會長霍啟剛,上任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將近一年,坦言對他有份爭取成立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仍未看到成績,但他相信特首李家超明日(10月19日)發表的《施政報告》能夠帶來改變。在改變之前,他希望特區政府慎重思考四個問題——第一,發展體育所為何事、全民健身是何概念?第二,如果沿用傳統思維,談何發展新興社區運動和水上運動,又怎麼扶持得起體育產業生態?第三,政府扮演什麼角色,怎樣改善資助機制、如何彈性分配資源?第四,可否跳出更大框框,善用亞運全運平台、開創大灣區適用的香港盛事模式?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霍啟剛,坦言仍未看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有什麼成績,但相信《施政報告》能夠帶來一些改變。(鄭子峰攝)

第一問:發展體育到底所為何事?

出身體育世家的霍啟剛,無疑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主要推手之一。早在去年10月《施政報告2021》正式建議改組文體旅局之前,霍啟剛已經乘著香港代表隊在東京奧運取得突破性的1金2銀3銅之勢,提出舉足輕重的兩大改革:其一,在普及化、盛世化、精英化的基礎上,開拓專業化、發展產業化;其二,以「文體+」概念重整政策規劃,成立文體旅局,促進文化體育與科技、旅遊、金融等等跨界合作,產生更多社會效應。這些建議均獲前任特首林鄭月娥及現任特首李家超接納,正在逐漸落實。

「之所以爭取一個新的決策機構,是希望政府能夠擁有新的政策觀念和新的資源分配;但老實說,目前還沒看到太大變化。」這一年來,看著特區高層的「有心求變」和執行部門的「打回原形」,霍啟剛見慣不怪,仍然相信新一份《施政報告》有望改變。

專訪安排在觀塘海濱花園進行,那裡有霍啟剛希望看到的兩種變化,關乎他今年提出的兩大體育施政期望:推動水上運動、發展新興運動——對於前者,他認為香港應該善用四面環海和城郊並重的天然地理資源,發展成為國際水上運動基地;對於後者,他看到諸如滑板、霹靂舞、室內攀石等新興運動正在年輕群體當中崛起,而且技術門檻較低、場地要求不高,認為政府有必要跟上時代步伐、嘗試變陣滿足市民所需。

「我們眼前這片水域,是個避風塘,絕對有潛力發展成為水上運動中心——它可以採取『水上嘉年華』的模式,有別於一般比賽,更能和市民拉近距離。我們身後、位於橋底的兒童遊樂場地,也可以加以善用,允許有需要的市民玩滑板、踩單車。」霍啟剛說,這兩項運動除了推動多元發展,更加重要的是達到「與民同樂」,讓市民嘗試不同類型運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也提到要『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你看『群眾體育』放在『競技體育』前面,因為國家以前注重『獎牌數量』,但現在關心『全民健身』、『體育產業』,《施政報告》是否可以和國家接軌呢?特區政府也確實需要思考,如果以結果為目標,到底想要怎樣的體育發展結果?」

對於體育發展,霍啟剛希望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水上運動基地、增撥資源發展新興運動、改善現有體育運動資助機制,鼓勵產業蓬勃生長。(霍啟剛Facebook)

第二問:傳統觀念適用新興運動?

談及兩地體育政策發展思路,就不得不提到去年國務院發布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當中表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求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從場地密度到產業政策,相當仔細。霍啟剛曾在立法會分享有關計劃,至今仍然認為很有參考意義:「不是說香港照搬國家政策,而是要想想我們到底為了什麼發展體育?某程度上,國家把體育當成解決社會問題的工具,例如人口老化,鼓勵長者健身就可減輕醫療負擔,香港呢?」

霍啟剛說,真的是時候改變了。他一邊指著啟德舊機場前消防物業的方向,一邊頗為興奮地表示:「和政府談了很多年,那裡將會成為香港水上運動議會開辦的啟德水上中心。」翻查資料,早在2006年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中,已有聲音建議在啟德設立國際賽艇中心,至2011年政府更在啟德預留用地作永久國際水上中心,但到2016年卻將原有社區用地變成商業用地,有非牟利組織申請改劃也被否決;經過多年斡旋,終於通過批租、獲得撥款,最快年內可以提供龍舟、賽艇及獨木舟活動及課程。

「據我了解,部門和部門之間的溝通,例如負責管理服務的康文署和負責土地的發展局,可能花了不少時間來來往往,因為大家各自關心的範疇和標準不一,而且政府內部程序相當繁複。」霍啟剛坦言,這個例子正好說明,文體旅局必須有新觀念去推新政策,否則浪費資源。正如《施政報告2020年》宣布公私營合作方式發展石澳石礦場水上運動中心,自去年7月公開招標後,文體旅局已於今年8月宣布取消,因為未能收到符合政府指定要求的標書——不少分析認為,「死因」在於政府要求投標者自行修路、自行申改用途、接受利潤分成、不可興建酒店等等,根本不利支持水上運動中心持續發展。

「關鍵就是,政府的角色到底是什麼,又應該怎麼變?」霍啟剛認為,只要能夠確保機制公開公平公正,就不能把商界排拒在外,而是應該鼓勵官商民合作,才能促進產業蓬勃發展。他也觀察到,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好像比較「害怕」公私合作,「可能怕被批評『官商勾結』,一碰到商業合作項目,它就『打咩』(日文『不行』諧音),由此形成一種慣性思維,以為沿用傳統模式比較可靠,繼續透過奧委會底下不同體育總會分配資源——儘管這對傳統運動來說行之有效,但對新興運動來說就會造成不少障礙。」

霍啟剛觀察到,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好像比較「害怕」公私合作模式,一遇上商業合作項目就會比較抗拒。(鄭子峰攝)

第三問:有為政府扮演什麼角色?

「有了文體旅局,總算有一個新的方向,是否能夠拆牆鬆綁、能否跳出一些自己以往所謂被綁住的紅線,政府都需要好好思考。」霍啟剛指出,很多新興運動業者向他反映,在傳統發展觀念下面對兩大困難:一是難以獲批政府場地,二是不容易申請資助。

對於場地供應,霍啟剛也相當無奈。「香港康體設施數量本身就落後於《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的建議,而《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的建議其實又落後於社會現實需求,早就應該修訂了。」更令他無言以對的是,在康體場地設施相當有限的情況下,儘管康文署聲稱向來鼓勵市民善用場地進行新興運動,但實際上署方職員未有劃一使用準則,「有些棍網球愛好者告訴我,同樣一種運動,有的區可以進行,有的區卻會被駁回申請,這可能涉及場地經理『個人判斷』的問題了,試想像一下,那些用家多麼辛苦!大家要花多少精力才能在全港找到可以使用的場地?如果只能靠運氣,那恐怕並不符合效率。」

翻查民政事務局2019年回覆立法會議員關於「推動新興運動的發展」的書面質詢,在2015年至2019年4月期間,康文署在全港十八區接獲及批出的數量分別是423及404宗、561及526、669及630宗、973及815、418及327宗,並不算多;而且,不同分區數字差距甚大,例如中西區、灣仔區、離島區及北區的申請及獲批數量至少有數十宗,但其他大部份區域卻只錄得個位數。「政府需要好好解釋和檢視這些數字的差異,為什麼有的區特別多、有的區特別少?當然背後可能涉及不同因素,包括場地條件不一。但既然要推行新興運動,政府就應該想辦法讓資源分配得更加有效,方便市民應用。」霍啟剛嘆氣,當政府沒有鼓勵氛圍和清晰標準,就難怪康文署職員拒絕批出場地了。

至於資助機制,霍啟剛也觀察到一些不利新興運動組織的地方。康文署自2019年完成「體育資助計劃」全面檢討後,參考海外鼓勵新興運動經驗所推出「新興體育活動資助先導計劃」,每間最多可獲15萬元資助,或個別活動合資格總開支85%的資助。但細看申請資格,卻需符合頗為嚴格條件,例如至少兩年成功舉辦體育計劃的經驗、須為獲有關亞洲體育聯會/區域性體育聯會/國際體育聯會認可的屬會,另外提供全面的長遠發展及推廣計劃,證明擁有籌辦和安排活動的能力,交代管治架構和管治政策等等。

霍啟剛親身試玩過不少新興運動,認為技術門檻較低、場地要求不高,值得香港加強推廣。(霍啟剛facebook)

第四問:如何創造香港盛事模式?

「這些程序,不像是在鼓勵你申請資助,更像是在阻擋你去發展,哈哈。」霍啟剛開了開玩笑,接著娓娓解釋箇中的應變之處:「如果是傳統運動,經過百年發展,很自然形成像『香港游泳總會』這樣的權威管理機構,你要申請資助就要獲得機構認可,也是無可厚非;但對於新興運動,由於時間不長,可能在本港、區域甚至全球都有好幾個自認為是比較權威的管理機構,那麼政府應該如何定奪?面對這些同類組織,又該怎麼分配資源?」他透露,奧委會希望能夠擔任這些新興組織和政府之間的橋樑,「看看能否改善現有撥款機制?能否幫助他們擺脫這些繁文縟節?畢竟現在要推動新興運動,應該有新的機制,而不是套用舊的觀念。當然我們不能亂花錢,否則我也過不了自己這關。」

一個小時的訪問下來,霍啟剛反覆提到「政府需要好好思考」、「可否跳出框框」、「是否追求好的結果」、「怎樣透過體育做好橋樑」。

「我希望能夠以我的力量,和業界、政府、旅發局等等持份者去談,拉攏他們一起來促成這件事(水上活動中心、新興社區運動)。」不久前,霍啟剛正好獲頒「世界傑出華人青年獎」,他感謝大會對他投身文化體育事業的肯定,接下來也將繼續發揮這種橋樑作用,「可以連結商界和政府、連結文體業界和政府、連結年輕人和政府。」

以受新冠疫情影響延期至明年9月舉行的杭州亞運為例,作為香港代表團團長的霍啟剛現正計劃搞搞新意思:「我一直在想,如何利用杭州亞運這樣的契機,讓社會看到有些改變可以這樣發生。」他透露,除了傳統帶隊工作之外,正在聯絡不同大專院校學生,邀請他們透過不同方式成為香港代表隊的一份子,其中一個方案是設計香港代表隊的隊服、吉祥物、紀念品等等,「給這些年輕人一個機會,展現才能、接觸更多。」

至於2025年將由廣東、香港、澳門承辦的第15屆全國運動會,霍啟剛也正在思考如何協調背後的利益市場,「能否磨合一套可以應用於大灣區的香港盛事模式?這也是香港的國際優勢和制度優勢,相信很多國際組織會很樂見,700萬人市場變成7000萬人市場。」他提到早前掀起熱潮的「香港世界桌球大師賽2022」,有兩大成功經驗令人鼓舞:第一,香港桌球「一哥」傅家俊在準決賽打出驚人的147滿分,不但有助提升香港體壇地位,而且改變很多市民對「桌球」和「桌球選手」的刻板印象,展現自強不息的正能量;第二,四日賽事累積超過2.5萬人入場,決賽當日更加吸引多過8000人支持,並獲確認成為世界桌球史上最多觀眾入場的比賽,證明香港模式賽事也有無限可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