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開關︱譚耀宗料對港、對外同步:已不封城 商界稱或3+4做起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繼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早前引述「內地朋友」,指中共二十大結束後,香港與內地通關政策有機會放寬。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今(5日)在報章撰文,指有關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但二人都未提及詳情。
譚耀宗接受《香港01》查詢時,指現階段大家對通關內地的細節只能「靠估」,不過由於內地未召開二十大,已見放寬政策趨勢,因此可合理預期檢疫日數會愈放愈寬,具體步伐要視乎內地特效藥研發進度,而一旦放寬從香港入境的檢疫限制,相信對海外地區的做法也會同步調整。

譚:內地本身已朝著放寬方向走

譚耀宗指,不清楚盧文端所指入境內地的具體放寬措施是什麼,現階段對日後方向,大家只能「靠估」,所有人都未有確切消息得知具體方案,但他認為內地防疫政策其實本身都正走向放鬆,即使現時中共二十大還未開始,個別細節已有若干微調,例如在封控方面,已經沒有採用過往「一封就封一大片範圍」的做法:「內地都要精準,都要盡量減少對經濟的影響,時間都盡量縮短。」

至於具體通關時間,譚耀宗指無法確認,但相信和內地新冠疫苗接種情況,以及特效藥的試驗進度有關:「至少要到特效藥試驗完畢,令患者即使染疫都不一定要住醫院,醫院不用『被攻克』。國內有數種試驗階段的口服特效藥,聽說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他相信,香港始終是國家政策調整的「試點」,相信如日後內地對香港大幅度「開關」,面向外國也會同步:「中央都會全面評估,全面開放的話有什麼潛在問題。」

田北辰:追求壓低確診將成歷史

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則指:「好多人都知道,喺10月大會之後,內地一定會有調整。」他指香港對內地而言,是一個「先行先試」的角色,認為香港早前放寬檢疫政策,必定有內地開綠燈,只要香港放寬至「0+3」後,疫情仍能保持穩定,例如確診數目持續下降、重症死亡率減少,相信內地必然因應自身醫療系統能力,調整防疫政策,「再追減(低)確診數字會成歷史性(政策)」。不過,他強調口罩是最後底線:「要戴口罩,除口罩嘅地方就要打針,呢點暫時未有放寬嘅條件。」

史立德:中央見香港0+3未反彈增信心

中華廠商會會長史立德表示,非常同意盧文端所指,中央一直看重香港「外循環」角色,而香港作為國家最開放的城市,聯通內地和國際的功能十分重要。事實上,香港與外國「復關」,不單止對香港保持國際地位和競爭優勢相當重要,對內地向外恢復「通關」更有「先行先試」及參考性的作用。

至於與「內地」通關,他認為這是商界以至廣大市民長久以來的期望:「我們明白,香港與內地的通關安排固然不能夠為內地疫情帶來太大風險,但考慮到香港疫情現已逐步回落,而即使對海外旅客實行『0+3』,輸入個案沒有明顯增加,亦不見得令本地疫情反彈。相信中央見到此情況,會對恢復與本港『通關』愈來愈有信心。即使沒有『二十大』的考慮,相信在10月中開始與內地有序恢復免檢通關也是合適的時機,我們非常期待。」

商界稱始終要復常:某程度以港為試點

一名不願具名的資深商界人士向筆者指出,內地的入境檢疫隔離政策,某程度是以香港為試點,逐步放寬檢疫安排,例如6月由21日(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3」(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都一定程度上受益於香港的經驗,因此預計二十大後即使有所放寬,都是會從「3+4」或「3+3」等程度,逐步放寬,始終不可能一下子放寬太多,不然內地城市尤其鄰近香港的廣東,都會有確診數字上升的考慮。

該人同意譚耀宗所指,一旦內地放寬檢疫日數,就不會只是針對香港,而是一併對海外地區開放,因為實際上香港每日幾千宗個案,與歐美國家每日幾萬宗確診,對內地而言傳播風險是一樣的,關鍵只是內地能否願意接受,以及能否防止個案增加帶來的重症死亡風險:「內地也要考慮復常問題,只是步伐快慢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