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社交距離放寬未夠「復常」 兩核心防疫政策應調整?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香港01》早前報道,政府叫停「430」疫情記者會背後,反映政府整體防疫思維的轉變,確診數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指標。由此,部份政界人士提出個別防疫措施如強檢、限聚令、處所營業限制等。政府於上周五(9月30日)記者會中,亦宣布將會放寬部份限制,包括食肆每枱可坐12人、酒吧每枱可坐6人、宴會上限人數為240人等。
不過有政商界人士及專家認為,上述的措施放寬都是以小修小補為主,距離真正「復常」仍有一段距離,整體原則應是盡量簡化限制。其中有兩項核心的防疫政策,隨着整體防疫思路的改變,也有調節空間,分別是口罩令以及強制使用「安心出行」。當中後者用途成疑,就連強調「科學、精準」抗疫的政府自身,都提不出具體的數據說明政策效用。

▼9月30日 醫務衞生局公布10月6日放寛社交距離措施▼

+3

鄰近地區逐步放寬口罩令

根據2020年7月生效的《預防及控制疾病(佩戴口罩)規例》(第599I章),任何人在公共交通工具或指明公眾地方,須一直佩戴口罩,違者可被罰款。法規細節基於疫情的變化時有變更,但總體來說市民在戶外地方需長時間佩戴口罩,作為防止病毒傳播的第一道防線。

不過由於政府不再視確診數字為最重要考慮,口罩令是否有放寬空間?事實上,在部份亞洲其他地區目前已放寬戴口罩的要求,如香港競爭對手新加坡目前只要求在公共交通工具、診所、醫院和療養院等指定地方,才須戴口罩,總理李顯龍特別提到,學生上課時不用戴口罩,可以方便老師和學生看到彼此面部表情。韓國、台灣等地亦已開始分階段放寬口罩令。

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分析,打從政府叫停430記者會、放寬檢疫至「0+3」起,整個防疫概念已經變成集中保護未打齊針的人,所以在這個邏輯下,只要有跟足疫苗接種要求的人,理論上外出是可以不用戴口罩。「因為政府要管的不再是病毒傳播,而是染病的人不要重症、死亡、拖垮醫療系統。」不過他認為現時還不是時候,因為目前仍然有不少未打針的高風險人士在社區活動,須視乎接種率再謹慎考慮。

民建聯衞生事務發言人梁熙指出,戶外場所空氣流通,風險較小,政策有討論空間,但要循序漸進。

鄰近地區逐步放寬口罩令。(資料圖片)

民主黨促取消戶外口罩令未被狙擊 顯示有理性討論空間?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線索是,民主黨於上月中舉行記者會簡介《施政報告》建議,期間提到應該取消戶外口罩令。據聞,黨內在發表相關建議前也曾衡量政治風險,會否被狙擊「消極躺平抗疫」,記者會上也確實有親中媒體記者不斷追問戶外口罩令的問題,可是最終不見對方有猛烈的狙擊。有白鴿黨中人笑言,這意味着放寬口罩令在官方層面至少並不是禁忌,有理性討論空間。

民主黨醫療衞生政策發言人袁海文表示,不評論黨內討論的過程,強調民主黨所提的每一項公共衞生相關政策都是有根有據,自身亦看過大量科學研究報告。其中有關口罩令,無論是從常理判斷抑或翻查學術研究,新冠病毒在戶外、空氣流通的地點傳播風險都非常低,「我們的原則很清楚,強制手段不應多於必須的水平,戶外口罩令可以做到的效果很有限,影響卻甚大。」

不過政府抗疫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較早前出席活動期間,曾表示今年冬季爆發流感的風險較大,建議應維持口罩令,最快明年夏季才可考慮放寬。

袁海文。(資料圖片)

「安心出行」屢惹爭議 何栢良:歷史任務已完成

另一項政策是「安心出行」的使用。現時市民已習慣要先使用「安心出行」掃瞄二維碼,才進入表列處所的做法,如有顧客沒有掃瞄程式便進入處所,顧客本人需被罰款之餘,處所亦需受罰。政策的原意是追蹤個案,將資料存放在用戶手機內,一旦所到達的地點有個案群組爆發,可以即時通知用戶。如今程式總下載量已達870萬次、逾14萬個處所已申請相關二維碼。

不過基於政府防疫思路的轉變,按理應該轉向集中執行「疫苗通行證」,確保進入處所的人士打齊針即可,因此「安心出行」到底是否仍需強制使用,近日亦引起討論。其中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更在電台節目表示,安心出行的歷史任務已完成,繼續保留只會與市民愈行愈遠,應該果斷取消及止血,令香港得以復常,才是民心所向。

黃傑龍:整體措施應以簡化為原則

叙福樓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傑龍上周亦在社交網站表示,本地防疫措施應該逐步簡化或減少,笑言:「要你講解畀一個外國朋友知,點樣先至可以喺香港唔被罰5,000元都唔係咁容易,又主動又被動疫苗通行證,疫苗通行證唔同年齡又有唔同安排,入到餐廳坐喺度可以除口罩,企喺度又唔得,八個人以上又要RAT(快測),喺街度食魚蛋河可唔可以除口罩我到而家都唔知……其實真係複雜到不得了。」

再者「安心出行」的使用和執法,過去亦出現不少爭議,例如有個別食肆,報稱已確保並清晰拍下每位堂食食客都有掃瞄「安心出行」,但到執法人員巡查時卻有顧客「突然」不符合規定,而被罰停晚市14天,質疑相關政策的作用。

現時「安心出行」內載有市民的「疫苗通行證」,不過如果不強制使用「安心出行」,可減省許多不便和不必要的爭議;市民也可透過醫健通、紙本針卡等方式證明有接種過疫苗,因此這並不影響政府「谷針」、保護「一老一幼」的政策。

政府未能解答「安心出行」追蹤數字 政策效用成疑

在上周醫務衞生局記者會上,有多名記者追問政府現時還有沒有用「安心出行」作追蹤,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回應指,程式目前仍有追蹤個案的功能,但承認隨着疫情平穩,找到的大型爆發較少,追蹤的需求會慢慢降低,不過他未有仔細交代過去兩個月以安心出行作追蹤的數字。這對於強調「科學、精準」抗疫的現屆政府而言,無疑難以服眾。

田北辰認為,由於「安心出行」主要是針對一些涉及除口罩活動的處所,而本身這些處所現時都要有疫苗通行證才能進入,因此如果政府下定決心只管控高危人士「確保中完招之後唔好重症死亡」,邏輯上確實未必再需要強制使用「安心出行」。

梁熙認為,「安心出行」現時仍有一定的追蹤功能,目前每日仍有數千宗確診個案,談取消政策言之尚早,但同意可以由其他措施做起,例如一些「被動核查」的商業處所的「疫苗通行證」要求,包括商場、百貨公司、街市、超市等,可以先行取消,簡化政策,而表演、宗教場所等處所容納量上限亦應取消。

袁海文:效益遠低於代價

袁海文則認為,政府上周公布的社交距離措施放寬仍屬小修小補,與真正復常有明顯距離,又認為政府交不出充分的理據,證明「安心出行」在目前疫情下的作用,絕大多數市民卻要因此承受不便以及被罰款的風險,基於措施「效益遠低於社會承受代價」,認為沒有必要繼續強制市民使用。況且進入處所限制重重,也會對外地遊客產生不便。

記者向醫務衞生局再次查詢過去兩月「安心出行」發出通知的次數,以及政策的未來走向。局方透過新聞處口頭回覆指,可參考上周五記者會期間徐樂堅的回應。局方及後補充,政府會繼續以「科學為本、精準抗疫、風險可控、便民利民」的精神,按照科學數據分析,適度調整抗疫措施:「政府在調整各項抗疫措施時,必定會採取謹慎態度、穩紮穩打,務求預防疫情反彈,盡量避免在復常路上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