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國鈞盼建守法社會 同下一代講清楚:覓理想不能傷天害理

撰文:文睿
出版:更新:

經歷佔中及反修例連場政治運動,「後國安時代」的香港,法治出了甚麼問題,一如政治黃藍出現判斷落差。政府認為暴力破壞及「違法達義」嚴重衝擊法治;北京出手重塑憲制秩序,「完善選舉制度」及制訂《港區國安法》;不過,國際輿論則反批香港的法治,在基本人權及政府權力制約方面急速惡化。
如何判斷法治狀況,對於重塑社會至關重要。新一屆政府中,負責法治教育及推廣的律政司首任副司長張國鈞接受《香港01》專訪,指近年在「黑暴」等案件中,見到年輕人對法治理解有偏差,不時在法庭上論述「違法達義」:「法官清楚講咗係歪理,呢啲要清楚畀下一代明白,係律政司責任!」他舉例,普選及平權如何謂之「義」,是非常主觀的追求,但違法卻是相當客觀,政府會透過法治教育「講清楚」,在守法的社會中,下一代依舊可在法律容許的空間內正當追求理想。
張國鈞指《國安法》是新法律,社會關注及憂慮很正常,但隨著判例累積,「紅線」將轉趨清晰。訪問前幾天,警方以國安相關罪行「煽動罪」拘捕社交專頁「公務員Secrets」兩名管理員,社交媒體隨即掀起專頁恐慌關閉潮,張國鈞未正面回應香港是否處於肅清階段、或者出現恐懼氣氛,僅強調「法治一直無變過,都係用同一把尺」,只有嘗試跨越紅線的人,才會質疑法律界線模糊。

只有干犯法律嘅人先覺得法律係一種武器同威脅,對於守法嘅人,法律唔會係武器,而係保障個人自由及權利嘅防衛工具。
張國鈞

客觀「違法」、主觀「達義」

港大法律學院前副教授戴耀廷2014年提出,透過「公民抗命」爭取普選,掀起「佔中」序幕,「違法達義」一詞隨之廣流民間。在往後的社會運動中,不論2016年旺角騷亂、抑或2019年《逃犯條例》修訂風波,衝擊法律成為表達不滿的手法,成為新的政治抗爭理念。

張國鈞評論香港的法治狀況時,指近年不同案件中,都見到年輕人對法治的概念有誤解:「有年輕被告人,喺判刑前會不斷強調『違法達義』,但法官好清楚講,呢個『義』係乜嘢,係好主觀!有人認為普選係『義』,所以違法要達到普選;有人覺得平權是『義』,所以要違法達到平權。但是唔同人對『義』係有好主觀的理解。」不過,違法卻很客觀,法律條文客觀地存在,大家都要遵守。

他形容,自由及法治猶如空氣及水,兩者同等重要,「愈想享受自由同權利嘅時候,愈需要維持一個法治社會,否則根本無可能追求到你要既法治同自由。」他強調一旦無法治、無方圓,任何人都恣意妄為追求「自己認為啱既嘢」,社會就會出現大亂。

你因為主觀的追求而公然違法,上法庭時就不能期望法官因為你追求主觀的期望,而免除你的刑責。法官講咗呢個係不可能,犯法就係犯法,必須承擔相關法律後果。
張國鈞
+2

外界可透過判決 判斷檢控是否合理

不過,香港法治能否依舊彰顯公義,制約政府權力、保障人權,就存在非議。「世界正義工程」公布的2021年國際法治排名,香港於「對政府權力的制約」排名中,較前一年大跌14位至全球45名,「基本權利 」則挫16位至54名。國際輿論將矛頭直指《港區國安法》,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早前完成審議香港人權狀況,在報告中關注執法部門空泛演繹《國安法》,導致大量公民團體停運或離港,直接要求廢除《國安法》。

張國鈞認為,這些質疑很多時來自「概括印象」,「有啲我哋覺得唔準確,甚至係失實描述」,但要扭轉固有印象並不容易。他強調,任何與人權相關案件最終都會交法院審理,程序在公眾監察下進行,政府沒改變一貫的檢控原則,「有人違法,我哋有證據就提告,當然《檢控守則》都列出,考慮公共政策及利益下,有啲情況未必透過檢控,而是用其他方式處理。呢個客觀地喺《檢控守則》當中,過去冇變到,依家都係咁樣做。」

控方係咪有足夠客觀證據,律政司有冇按照檢控指引去處理。經過公平審訊,法律證據、公眾利益的情況下,所作的檢控是否合理令被告人定罪,每一次法官都有客觀判決,公眾可以自行判斷。
張國鈞
張國鈞強調,任何與人權相關案件最終都會交法院審理,程序在公眾監察下進行,政府沒改變一貫的檢控原則。(梁鵬威攝)

重塑法治處於肅清階段?

法治教育除了言傳,更多可能來自感受。《港區國安法》前年出爐,平息了亂局,正如張國鈞的感受,「依家夜晚外出,我諗大家都毋須擔心無緣無故畀人襲擊」。不過,社會上有另一種感受,公民團體憂慮觸犯《國安法》而解散停運,近半世紀鮮有引用的「煽動罪」頻頻動用,最新有兩名Facebook專頁「公務員Secrets」管理員被捕,觸發同類「抽水」專頁關閉潮。

張國鈞重申,只要守法就毋須擔心踩到紅線,「反而質疑紅線嘅人,好多時都係一啲嘗試跨越紅線嘅人,佢哋就會提出『嗰條紅線喺邊度、我唔清楚』。」他否認現時的法律存在不確定性,強調無犯法就無事,犯法有證據,執法機構就會執法,有證據就會提告,「呢個就係法治」。至於相關國安罪行是否令人感到壓力及恐懼,他則指「任何人有任何諗法都係自由」。

張國鈞又指,《國安法》是新法律,每條條文都會在法庭,受被告律師從不同角度挑戰,未來隨着案例累積,會令社會更加了解紅線所在,律政司的工作正正要將這些案例「多啲喺公眾教育裡面講,令大家更容易理解掌握,也不會造成擔心『究竟條紅線喺邊度』。」

坦白講,我唔知佢因咩考慮關閉,只要喺社交媒體嘅日常評論,如果冇諗住犯法又真係唔擔心喎,起碼我無閂SOCIAL MEDIA(社交帳戶)。但當然有人咁做,因為咩原因,我冇辦法評論,每個人有唔同睇法,最緊要把尺一致,條線清晰,大家都跟住去做,無論你係咩人咩背景,最緊要呢個訊息要清楚強化。
張國鈞

同下一代講清楚:追求理想不可傷天害理

律政司前年起開展「願景2030–聚焦法治」計劃,其中一個目標是加深社會對法治的認識,張國鈞表示,生活層面的守法、以至憲制秩序的認知同等重要。他強調無意左右不同人的政治觀點及理念,希望在法治環境下,下一代可以追求理想,「但社會的確有一些界線,你不可以傷天害理,不能影響整體利益,這是個人及社會之間的平衡。正正當當去做,而非過去見到,要傷害人哋嘅自由,人身傷害、或者威脅財產,希望人地跪低,去接受你嘅理念,我諗呢個正正係要同下一代講清楚。」

律政司未來將與教育、民青、保安等不同政策局合作,協調推展法治教育,並以更「貼地」的方法解釋法治理念,認為遠比引經據典有用。他舉例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早前以動畫「多啦A夢」胖虎的欺凌行為解釋美國制裁,又以演員周星馳的電影台詞「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解釋「五十年不變」,認為普羅大眾頗有回響:「市民一聽就明,原來50年只不過是代表好持久、不會變的意思;等同一萬年,就不是一萬零一年就不愛你,數字只是代表持久不需要變的意思。」

張國鈞說,針對「一國兩制」及《基本法》的解說,除了要公眾「聽得明,仲要聽完之後,係喎,(感到)好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