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以來香港人口淨流出逾13萬 議員料多數是移民 非海外升學
根據統計處數據,2019年修例風波之後,本港錄得連續兩年半的人口淨流出,2019年底至2021年年底,3次統計累計人口淨流出達13.38萬人。
疫情之下,港人到外國需要隔離一段時間,到底這13萬人是永久移民、留學還是暫時離港避疫?前保安局局長、新民黨立法會議員黎棟國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人口流動受到阻礙,難以判斷港人離港原因,但相信有一大部份港人是移居外地。
不過他認為,只要香港經濟發展有吸引力,仍會吸引到人才留港,不擔心會出現人才外流,又指出1997年移民潮後,有不少港人也回流發展。
2020年底人口淨流出逾9萬 大幅超過常態
根據統計處數據,2019年底港人淨流出1.01萬人,2020年底9.64萬人,2021年底臨時數字為2.73萬人,合計達13.38萬人。有意見指離開的港人有部份因政治原因而移民,亦有因為疫情及防疫政策而離開的專才。
政府公佈數據時,表示「淨遷移涵蓋香港居民以工作、讀書和移民等各種目的進出香港的流動,然而當中沒有細分的數字。香港居民在離境時無須向政府申報外遊目的。因此,政府沒有港人移居外地的直接統計數字。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人口的流動性一直很高。過去十年,不包括單程證持有人的香港居民在大部分年份均錄得淨移出。」
翻查1997年至今每年年中和年底統計,50次統計之中有44次是淨流出,淨流出的況的確很普遍。然而2020年底的9.64萬人淨流出大幅超過過去常態,在疫情爆發時間出現如此數字並不尋常。
再看近日入境處數據,周日(6日)本港出境人次有5,082人,是第五波疫情後的新高,4,238人經機場離境。至於港珠澳大橋離境人士有288人,另有556人經深圳灣口岸離境,相信是到內地工作或離港「避疫」。
日、英、美企數目兩年間減少
新冠疫情下,政府收緊社交距離措施,第五波疫情爆發後更大幅收緊,例如禁止晚市堂食、入境旅客強制隔離等,嚴重影響餐飲、零售、酒店以至相關支援行業的營商環境。而本港支柱行業金融業,據《彭博》報道,香港因出入境限制,對人才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企業在說服交易員和銀行家遷移來港時極為吃力,而部份人才亦已經或已計劃離開香港。
從企業在港設立辦事處數目來說,亦可見到相關挑戰。2019年至2021年,內地企業仍有增長,但日本企業兩年內減少25間至1,388間,英國企業減少46間至667間,美國企業更減少77間至1,267間。
以本港主要業務劃分,上述在港設立部或辦事處的外地企業,有47.5%為進出入、批發及零售行業,近月本港貨運進口出現嚴重遲滯,相信相關公司面臨頗大挑戰。
黎棟國稱香港具吸引力如磁石 不擔心人才流失
黎棟國表示,表面上看到有人口流出的趨勢,難以判斷港人離港原因,因為自2019年爆發新冠疫情以來,世界各地交通往來受到阻礙,要待通關後才能看到真正人口流動的狀況。不過他指出,單看英國公布簽發BNO居留簽證的數據,至少有8萬至10萬人已移居當地,相信移民或移居佔離港人口一大部份。
他提到,香港防疫要求比世界各地還要高,導致有外國人不願留港或來港的情況,亦加劇人口流出的情況。但他相信,目前人口外流的問題不大,形容香港是一塊「磁石」,將來發展北部都會區後,有更大的吸引力,只要能在香港做到生意,便能吸引人才。他又指,人才外流不一定是需要擔憂的趨勢,反而令本港人有更多機會,亦可以透過吸引海外人才來補足勞動力。
洪雯指香港國際功能短期難復元 倡發展本地經濟
選委界議員洪雯指出,目前香港人口出現兩種趨勢,第一是中產為主的移民潮,導致中層管理人員流失,第二是基層職位錯配,安老、建築等行業長期缺人請,旅遊和零售等行業則就業不足。她預計,旅遊等行業未來數年內,難以重回2018年的高峰,本港經濟需要有結構性調整。洪雯認為,不論中層或基層行業,也應先培訓本地人手,但遇到緊急情況,來不及培訓本地人才時,則應對引入外來勞動力持開放態度。
對於跨國企業駐港辦事處數目減少,洪雯相信肯定與本港防疫政策有關,因本港防疫較為嚴格,對以海外市場為主的企業構成不便,認為應在風險可控時,例如本港接種疫水平大幅提高、有充足隔離設施時,逐步對外開放,包括減少來港人士檢疫時間等。她提到,企業搬遷辦事處的成本大,相信即使香港對外開放,也未必會在短時間內遷回香港,影響較長遠,香港要慢慢建立國際功能,但有危必有機,香港也可趁機發展本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