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測試資訊發放混亂 議員促政府提供全名單 憂強檢釀行政災難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政府前日(25日)宣布,為免資源重疊及耽誤時間,計劃容許快速測試呈陽性的人士,透過網上系統,直接登記陽性結果,毋須再經過核酸檢測確認,可直接獲視為陽性個案作後續跟進。政府昨晚發出「有關選擇及使用快速抗原測試套裝」新聞稿,進一步解釋測試套裝(下稱快測包)的選用。
不過,該網頁只是列出4類可接受的認證,當中包括一些冗長的英文連結,一般市民難以檢索,政府至今亦未有一份完整的認證名單。
有立法會議員表示,政府至今資訊發放相當不足,對於快測包的解釋,令市民無所適從,擔心以目前政府的資訊發放水平和隔離安排,如在3月實行全民強檢,可能釀成行政上的災難。

▼2月26日 市民搶購快速檢測劑▼

+4

市民須自行檢索長篇英文資訊

自政府公布接受快速測試結果以來,昨日(26日)起市面搶購潮加劇。不過目前市面上出現的快測包可能質素參差,難以完全掌握哪些信得過、哪些信不過。

政府昨晚發出的新聞公報,指明接受4項主要市場(包括本港、內地、歐洲及美國)的相關機構認可的快速抗原測試產品:

1. 本港衞生署醫療儀器行政管理制度下已表列的2019冠狀病毒病快速抗原測試;

2.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可;

3. 歐盟的2019冠狀病毒病抗原檢測試通用清單;

4.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授權作緊急使用。

不過根據該新聞公報附有的連結,在衞生防護中心的網頁中,並沒有完整的認證清單,只是提供4個連結予市民自行檢索。其中(3)、(4)只有英文網站,(3)關於歐盟認證的內容長達57頁。

目前市民最需要得到的資訊,是走到藥房或在網上購買快測包時,可以簡單便捷地知道面前的產品是否合乎規格,會否檢測過後結果不被接受。面對上述政府公布的資訊,一般市民要檢索尚且有困難,對於一些不懂英文、使用手機技術有限的長者來說,如同「強人所難」。

▼檢測及確診求醫指引▼

林哲玄:資訊發放倉促 至少要有整全清單

立法會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表示,政府接納快測結果,資訊發放明顯十分倉促,根本來不及考慮市民實際使用有多困難,認為目前狀況非常不理想:「理論上,最好的做法就是只有獲得認證的套裝才可以運抵香港出售,但既然已有不同的快測包流出市面,那政府至少要有一個整全的清單,讓市民在購買時可以即場快速核對品牌名稱。」

他又指,曾核對過政府接受的快測包名單,發現有一些醫管局內部使用的產品,竟都不在名單之中:「因為這些測試劑要拿認證,有頗長的程序,醫管局經過內部實驗後,認為一些選購回來的快測劑有用,就會投入使用。但原來有些醫管局在用的牌子都不算數?這個有很大問題,政府必須盡快解釋清楚和更新資訊。」

市面上有多款不同牌子的快速檢測包。(資料圖片)

指政府未有妥善運用私營醫療力量

林哲玄認為,政府目前資訊發放落後,而隔離和治療安排尚有多個明顯問題未解決:一、長者和殘疾人士院舍爆疫多時,政府沒有妥善視察有哪些院舍可以原地隔離;二、運送病人的車輛。既然消防處表明救護車不足,未來有何方法填補,例如向醫療輔助隊,聖約翰救傷隊等救助,以及租用更多旅遊巴等;三、未有妥善運用私營醫療力量,如徵召私家醫院,向他們提供經濟支援並要求他們只做緊急個案,騰出非緊急人手協助抗疫。

林哲玄指,如果政府真的想在3月進行全民強檢,必須向社會交代後續的隔離、治療、分流等安排:「全民強檢只是一個工具,為了阻隔病毒,不是為做而做,現時未開始(全民強檢),已經有那麼龐大的隔離需求滿足不到,那之後還得了?檢測完、治療完又怎樣?回到社區再感染第二次嗎?」

陳凱欣:資訊混亂應推懶人包

曾任食物及衞生局政治助理的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表示,昨晚查找快測包資訊時,正好經歷檢索困難的問題。她指內地認證的品牌,和歐美認證本身有一些重複,又有中英對譯的問題;而這些網頁資料本身又有一些其他與快測包無關的資訊,市民容易混淆,政府相當有需要自行整理清單,告訴市民哪些快測包可以接受,「至少都弄個懶人包,告訴市民現時市面常見的品牌,有哪些可以,有哪些不可以」。

陳凱欣指,政府近日不斷向市民表示「急症室爆滿唔好嚟」,但又沒有告訴市民方艙醫院、新隔離設施的興建進度和具體可提供的床位,予人感覺「政府自己都亂晒大龍」,相當打擊市民對抗疫的信心。她又指,「人民日報香港」在fb專頁中,都尚且會發放方艙醫院興建過程俯瞰片段之類的正面資訊,特區政府負有抗疫的主體責任,卻連這些穩定民心的手法都不懂,「政府網頁、添馬台專頁,是沒有這些更新資訊,只會不斷呼籲市民『別來急症室』,市民又怎會有信心?」

政府公布關閉19個流動採樣站,陳凱欣批評做法「掩耳盜鈴」。(資料圖片)

批政府關採樣站「掩耳盜鈴」

陳凱欣又指,政府前日公布接受快速測試結果後,就關閉19個流動採樣站,讓市民自行上網呈報測試結果,更以派發快速檢測套裝代替強制檢測,但呈報系統至今又未公開使用:「檢測站就關了,但平台未啟用,就算有平台市民自己都未必懂得報,收回來的(確診)數字極可能不齊全;而且沒有強檢公告,『迫』不到市民去做檢測,結果自己『不做不檢』,或者提供一些不準確的樣本,那不就發現不到個案?」

她批評,政府以上一系列做法如同「掩耳盜鈴」,通過壓低檢測量「人手」壓低新增感染數字:「往後數天,確診數字都是清理一些之前積壓下來的檢測,但之後可能會下降了,因為做檢測的次數少了,但根本是一個『假象』,反映不到疫情,只是將問題『掃晒落地毯底』,看不到就算。」

質疑實質在走「共存」一套

陳凱欣總結:「政府現時這樣做,叫市民自願自檢、自評自報,有事就自閉自醫、自生自滅,等到痊癒了就自癒自放、自由自在,這種做法其實就是英美那一套『與病毒共存』,政府只是口中無放棄『動態清零』,不肯承認失敗,因為這是國策,是政治問題,但實際上在做的事就是『共存』那一套。」

她擔心以政府這種態度,全民強檢最終行政上都會出現嚴重問題,無法切斷傳播鏈,寄語市民在這段時間內盡量自保,「每去一次公共地方,都要當成一個感染風險,有沒有強檢令,只有要風險都要去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