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個案破頂瀕失控 議員急求按風險劃區 全民7日3檢
新冠疫情繼續擴大,今日(2月7日)新增確診個案達614宗,再創疫情以來紀錄,比昨天多出近倍,初步確診也有逾600宗。疫情繼續幾何式爆發且擴散到全港,已達失控邊緣,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甚至表明,已放棄公布確診個案詳細資料,坦言「無乜意義」。
建制派一直要求特首林鄭月娥進行全民檢測,但都不得要領,現時疫情再擴大,陣營內「怒火」升級。多名立法會議員向《香港01》表示,林鄭月娥一直抗拒全民檢測,認為必定等同「全民禁足」,但實際上有許多方式可以做到、且符合香港狀況,不用「封城」,而且有必要在短期內推出方案以解燃眉之急。
曾任食物及衞生局政治助理的選委界議員陳凱欣表示,政府應趁現在按風險劃定區域分級,進行全民檢測,目標是在指定7天內,讓全民都接受到最多3次檢測,並參考內地「20混1」的綜合檢測,方可快速切斷傳播鏈。
▼2月7日 伊院急症室要等5小時▼
陳凱欣料醫療系統一星期內爆煲
陳凱欣表示,政府一直以來追蹤個案都是「走在疫情後方」,現時社交距離措施連第3、4波疫情時都不如,Omicron傳播力那麼強,當然控制不住。她指以現時疫情發展速度,日增過千宗只是時間問題,相信醫療體系在一星期內會飽和。她又指香港人口稠密,屢次出現垂直傳播,如果確診者也可在家居隔離,即使本身屬輕症,都可能透過污水渠傳染他人,屆時將一發不可收拾。
陳凱欣指出,全民核酸檢測不一定需要「全民禁足」,全民檢測也不是一個「口號」,可參考內地成功的做法,因應香港的情況調適一個可行的方案,舉例指以風險為本,劃定限制區域。「以葵涌邨爆疫為例,最高風險的核心區域或大廈就禁足,周邊範圍的大廈列為次高風險,居民做了強檢後能出示陰性證明便可離家,每戶外出人數亦盡量減至最低或設限,達至內地健康碼的『紅碼』和『橙碼』的效果,減少人流。」
至於密度方面,根據Omicron病毒的特性,全民每人7日內做2至3次檢測便可找出大部分確診或隱形患者,當局更需要在空曠地方設置檢測站,妥善分流檢測防止再出現像葵涌邨的交叉感染情況。「如果往後疫情有放緩趨勢,就可考慮縮小其後一星期的檢測地區範圍。」
「無人叫你全抄內地」
她指,面對龐大而頻密的檢測需求,可以參考內地「20混1」的檢測方式,如身處地區非高風險,將受檢人士的採樣拭子放入同一採集管中合併測試,如有發現陽性則暫時隔離該20人,作次輪覆檢找出具體確診者,如此做法既準確又可節省人均檢測成本,香港亦有足夠條件。陳凱欣表示,政府購入數以千萬計的「快速抗原測試(RAT, rapid antigen test)」檢測包,準確度不及核酸測試之餘,成本也隨時更高,但政府似乎沒有公開招標。她提到,內地「20混1」測試可將人均檢測成本分散,降至約8元人民幣。
陳凱欣指:「如何做、試管要多大、臨時檢測站的規劃,內地全部有指引參考,沒有人叫你完全照搬內地的一套,細節可以調整。但特首就將全民檢測等同『全民禁足』,不是這樣的。什麼叫『動態清零』?社會仍是動態的啊,會繼續運作。現在就要劃定風險區域,規劃和調撥好資源,不然等到再擴散時就太晚了。」
田北辰以足球為喻:前方守不住 先打好疫苗「泊大巴」
實政圓桌田北辰表示,全民檢測配合禁足才可發揮最大效用,但以香港來說又太困難,「香港十八區,區區無界限,做就要同時做、統一做」,如果因應市民買菜、看醫生等需要,訂立豁免群組,又失去原先意義,再加上以今日政府行政效率,最後一定引起混亂,因此仍對全民檢測效用有保留。
田北辰坦言,現時新增個案太多,一時之間要切斷傳播鏈有實際困難,應先集中精力推高疫苗接種率,確保即使市民染疫也不至於出現重症、有死亡風險,所以「疫苗通行證」是及時而必須的措施。他以足球為喻,當「高位迫搶」行不通時,就要考慮「泊大巴」(park the bus)死守戰術:「原先想守住連中場線都不讓對方過,但對方太強擋不住,連守門員走上中場幫忙都清不完。那只好守好龍門,連前鋒都調回來塞住龍門口,打10-0-0。疫苗就是那道最後的防線。」
他表明,現時香港肯定未有條件「與病毒共存」,即使疫苗接種率衝破九成,都要考慮與內地通關的因素。
吳秋北:終究是政府決心問題
工聯會會長吳秋北表示,這終究是特區政府決心的問題,無可否認全面禁足實行上有困難,但現時疫情嚴重,甚至可能還未到高峰,醫療體系有崩潰危機,政府必須從源頭阻截疫情,必要時向內地求助提高檢測量。他指,內地有相當多經驗可以借鏡,例如上海有定期檢測但又未至於完全禁足的安排等等,都可以積極參考,「這是需要特區政府主動去尋求一個可行方案。具體的建議,我們議員已經給了很多。」
另一選委界議員吳傑莊亦於今日去信特首林鄭月娥,建議採取更果斷措施,提升檢測能力,與內地專家共同制訂適用香港的全民檢測方案,希望盡早截斷隱形傳播鏈,阻截病毒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