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疫情「井噴」爆發清零可持久?林正財倡思考退場機制尋出路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本港新冠疫情持續擴大,有「井噴式爆發」之勢,前日(5日)新增確診數目達351宗。昨日(6日)新增個案亦達342宗,源頭不明個案佔約136宗,另有逾300宗初步確診。衞生署署長林文健表明,疫情形勢相當危急,過去兩周累計已1,921宗新增個案,無源頭個案已逾320宗。
近日,有關「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路向的爭議不斷,而基於現實上疫情瀕臨失控,再次引發政界人士及專家關注,香港能否承受繼續「動態清零」背後的龐大社會成本及公共資源負擔。
行政會議成員、疫苗接種計劃專責工作小組成員林正財表示,明白到現時疫情狀況以及市民的「抗疫疲勞」困境,認為在疫苗接種率達到合理水平的前提下,社會應該在適當時候思考「退場機制」,尋求「動態清零」與「共存」之間的平衡點。

▼2月6日 爆疫元朗廣續關閉消毒▼

「動態清零」下公共資源負擔重

有多名政界人士私下向筆者慨嘆,香港防疫政策現時最大的問題不是單純「動態清零」或「與病毒共存」的爭議,而是夾在兩者之間「唔湯唔水」,兼取兩者之弊:既享受不到「清零」的好處,社區疫情照樣「爆到七彩」,一直無法與內地通關;同時社會又不斷受嚴厲的社交距離措施和封區強檢等影響,市民日常生活大受阻礙,經濟活動遭殃。

除社會成本,公共資源亦是另一個重要考慮。承上,由於在「動態清零」政策下,疫情一爆就有許多處所要關閉,消費市道經常受打擊,部分行業如健身中心、戲院、按摩店等經常要關閉,生意朝不保夕,最新甚至有消息指理髮店也需要納入指定關閉的處所。政府最新計劃推出涉約200億元的第6輪防疫抗疫基金,固然可暫解業界燃眉之急,但到底這種做法是否可長遠持續,本身也是疑問。有政界人士指:「公帑總不是無窮無盡,每次這麼一丟幾十億、幾百億,政府可以幫到幾多?」

林鄭月娥早前在記者會中,展示自行快速檢測結果。(資料圖片)

談到公共資源,自然也不得不提最直接受影響的醫療系統。特首林鄭月娥上周也承認,由於醫院及檢疫設施可能不敷應用,未來或需「走位」,讓無病徵的確診人士只須隔離而不用入院治療,而次緊密接觸者甚至緊密接觸者,或要移師到家居檢疫;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更指,日後如疫情再惡化,無病徵或病徵輕微病人在家居情況許可下,或需留在家居隔離,持續做病毒檢測。這某程度上也是一種「妥協」,在變化急促的疫情下,現有資源根本無法承受那麼多患者及其緊密接觸者。

行政會議成員、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近日也向傳媒表示,一旦疫情在長者院舍爆發,醫療體系將面臨崩潰風險。他以嚴重交通意外為例,嚴重傷者送入急症室多可即獲治療,但當系統崩潰,傷者或要輪候一小時才有救護車到場,因此如果急症室塞滿重症長者,其他患者或需要再等一至兩小時,即使交通意外的傷者要施手術或手術後送入深切治療部,也未必有床位,可能間接引發更多非染疫人士死亡。

▼2月5日 屯門大興邨興昌樓圍封檢測▼

+11

收緊社交距離措施 出行依舊

上述的背景,也會倒過來影響防疫政策本身成效。實際上,現時主流病毒株Omicron的整體死亡率仍然高於一般季節性流感,但由於對已接種疫苗人士影響,可能不如Delta、Alpha等病毒株,市民警覺性或有所下降;再加上,社交距離措施多次收緊,大眾市民難免感到厭煩,出現「抗疫疲勞」。

因此,既然現實狀況是Omicron疫情已禁之不絕,大眾市民亦開始放鬆警惕,客觀上始終會減低市民服從防疫政策的意欲。林鄭月娥前日在記者會中,大呻社交距離措施收緊後,公共交通出行量只下跌了兩三成,形容數字「未夠好」,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再難以說服市民過年期間留在家中不出外,即使處所關閉、餐廳晚市無堂食,不少市民仍然沒有聽從政府的呼籲,繼續進行其他社交活動。

有立法會議員表示,這情況並非沒有辦法解決,前提是政府在「谷針」之餘,都應該給出一個時間表、路線圖,讓大家知道接種率達九成之後,具體上什麼政策有放寬空間,讓市民有個期盼、有個目標,看得到出口,「不然的話,市民聽聽話話打針、遵守防疫規定,但倒頭來政策只有愈來愈緊,那政府到底在向市民釋出什麼訊息?」

特首林鄭月娥2月4日舉行者會,表示日後緊密接觸者或次緊密接觸者,可能需家居檢疫。(余俊亮攝)

建制中人:「與毒共存」是時機問題

不過,香港防疫政策背後不單純是科學及社會民情問題,內地因素亦有重要影響。有建制派政黨中人表示,現時政治現實狀況是,香港無論與內地通關與否,防疫策略都要和內地接軌,即使兩地社會情況有所不同,至少總體方向都不能偏離。該人指:「林鄭自己都說,『動態清零』不是指完全清零。放在今日,其實潛台詞就是明知道無可能清零,但(中央)一日未有新指示,一日都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做,即使永遠做不完也要做。這已不是單純的防疫問題,是政治問題。」

另一名資深建制派透露,其實大家明知嚴厲禁足、關閉處所的政策很難長期延續,社會總需要向前走,既然新冠病毒「點都唔會離開我哋」,最終全世界都需要走向「共存」之路,殊途而同歸,內地亦不例外,只是一個時機問題。

該建制派亦指,即使在內地,針對新冠疫情的防控策略亦非鐵板一塊,內地專家從來沒有排除,一旦到了某個「可控」水平,政策方向或有調節空間。只不過這對內地當局來說言之尚早,尤其北京冬奧未完結,3月兩會臨近,很難預期中央短期內會有什麼大調整。有熟悉國情人士則指,因應內地政府高層將有人事新佈局,不少地方官應對疫情傾向保守,相信嚴厲防疫政策不會貿然改變。

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資料圖片)

林正財:「動態清零」及「與毒共存」可兼容

林正財回覆筆者時表示,Omicron疫情高峰期預料會維持一段時間,最壞情况香港可能「不願意之下都被迫接受與病毒共存」,現在暫時未到這個地步,但如果社區源頭不明個案數字持續向上升,那就難說得很。他指,普羅市民容易對Omicron有所誤解及鬆懈,以為和一般流感分別不大,但實際上輕症患者主要都是因已接種疫苗,舉例指新加坡目前疫苗接種率達九成多,新增死亡個案大都是未有接種疫苗的人。林正財同意,政府如能給出時間表和路線圖,說明接種率達標後「what's next」,對說服市民服從政策會有幫助。

林正財引述和一些專家討論後得出的結論,認為目前最理想狀況是全民(連同未符合打針資格的人士)疫苗接種率達到九成,長者也達九成以上,但坦言有一定難度。不過他指,社會不可能無了期等待,始終需要向前走,因此重申如果今輪「谷針」措施後長者接種率達到七、八成,也可以開始思考「退場機制」,包括檢疫時間、接種人士的檢疫方案,甚至社交距離限制。

他又指,近日留意到社會對於「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的討論十分兩極,但認為兩者沒有衝突,可以兼容:「『共存』不等於像部分西方國家般放任、什麼都不做,既保持社交生活,也要有一定的疫情圍堵能力,但先決條件是有足夠長者打針,保證醫療系統不崩潰。」他相信即使是內地專家,都會思考長遠的「退場機制」,兼取各方防疫政策之長,「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都需要找到這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