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聯辦落區「官式示範」 港府應善用民意改善決策
中聯辦在十一國慶前後總動員落區,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副主任盧新寧日前總結落區行程時表示,中聯辦國慶期間的「落區聆聽、同心同行」活動,收到6,347條意見、訴求和建議,並引述主任駱惠寧指示「每一條都不放過」,「屬於特區政府施政範圍內的,梳理清單轉交。」及後有報道指,中聯辦梳理意見後,向港府交出500項待辦事項清單。
中聯辦領導層落區後,特區政府官員亦紛紛發相發文,提及探訪劏房户、基層市民,個別官員更強調自己一直有落區,直接了解市民想法。不過,特區官員向來被批評「離地」,少有深入社區聆聽民意,中聯辦今次出動八成職員調研,將各項意見「詳細紀錄、匯總造冊、分類處置」,如此系統性收集民間意見,似乎並非港府擅長的模式,而從中聯辦探訪的對象,更側面反映港府在各項範疇有改善空間。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國慶前夕率先落區,探訪劏房基層户,直言心情沉重,強調香港要牢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中聯辦副主任、秘書長其後連日落區,組織大型探訪活動,雖然特區官員亦有落區,但未有具體交待落區成果。而中聯辦在大約1星期後,即列出多項數據,包括共探訪了7,000名市民,收集了6,347條意見,無論是活動規模到成果,讓外界的感覺都是「完勝」特區政府。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批評政府新聞處發放訊息的手法太守舊,但問題可能並不在於此。縱觀中聯辦做事手法,組織落區不是為了做騷、影相「打卡」,而是實際地整合意見,「詳細紀錄、匯總造冊、分類處置」,更表明「屬於中聯辦職能範疇的,馬上依規辦理;屬於特區政府施政範疇,梳理清單轉交」,但這不禁令人要問:特區政府在做甚麼?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朱兆麟表示,中央駐港機構有特定的辦事模式,特點是「辦大事」,今次中聯辦動員超過八成人手「空群出擊」,朱兆麟估計事前必然做了很多工夫。但朱兆麟說,中聯辦做得好不代表特區政府在收集民意方面沒有做事,指民政事務局在十八區設有民政專員,長期進行收集民意的工作。不過,其他部門就未必會有專責小組收集民意,一般會經民政局、鄉議局等代為安排。
部門協調不足礙辦事效率
那麼,問題在於甚麼地方?朱兆麟認為,其中一大可能是政府內部協調效率不佳。他舉例說,民政局收集意見之後,其他政策局會否善用?如果民政局做了很多民意調查,但其他政策局沒有好好利用,那麼就是浪費工夫。朱兆麟說,將各政府部門連繫起來,讓他們善用民政局收集到的民意,那麼民政局的工作就不會變成「無功用」的事,各項政策亦會更順暢,提升政府收集民意與改善施政的效率。
政策與民情不接軌 小問題積累成深層次矛盾
過去好一段時間,政府官員被指離地,官員縱然對低下階層生活表達同情,但到制訂政策時難免「頭痛醫頭」,很多時針對的是表象,沒有徹底解決事件原因,讓問題積累變成深層次矛盾。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樓市,自從2002年「孫九招」扭轉房屋供需以提振樓市後,香港住宅供應一直失衡。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後樓價飛升,造成近十多年供樓負擔過重、青年人「望樓輕嘆」無法置業的現象。然而,縱使社會、媒體多次反映相關情況,政府卻一直沒有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讓香港「樓奴」問題、青年置業問題與劏房問題一直惡化,變成深層次矛盾。
設KPI提升政策執行力
既然民政局有打聽民意,為何政策未能切實針對問題來解決?朱兆麟認為,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政府部門的「山頭文化」,不同政策局好像「獨立王國」,沒有一方能「指導」另一方做事。放在民意反映方面,民政局收到意見是一回事,但他們卻完全無法控制其他局如何利用這些資料,無法過問其他局如何針對這些資料制定政策。
朱兆麟表示,政府各部門要整合問題再解決問題,就必須要打破政策局這些溝通屏障,從組織和行動入手。他贊同公務員體系需要改革,要設KPI(績效指標)制度,而且其他部門可以提出意見:「部門之間要對方善用資源,就要『有權』請得動對方,因此應該設立反映讚或彈意見的跨部門制度,並能影響被評部門的KPI,以獎懲制度提升部門的執行力。」
跨地域合作模式 打破思維框框
這樣做法勢打破過往各部門互不干涉的工作文化,公務員的思維也要有重大改變,要進入「合作模式」,不能再故步自封。朱兆麟進一步說,香港與內地合作亦一樣,思維一定要轉變,「能唔能夠跨地域、跨領域合作模式」,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
他說,中聯辦主任駱惠寧以至其他高層,均擁有跨省合作的經驗,特區政府要學習與中央政府和內地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他建議,香港政府各部門要設立與內地對應部門溝通的恆常機制,多與內地「打交道」,有利突破思維去處理香港問題,「例如劏房問題,其中一個解決事件的可能性,就是鼓勵在內地養老,這就是跨地域合作處理問題的例子。」
中聯辦今次大規模落區,可視為一次廣泛收集民意的示範,讓特區政府看到新政治形勢之下應該採用怎樣的辦事方式。特區政府高層的心態必須改變,「莫以善小而不為」,市民提出困難,政府不能當作「一般意見」看待,而是要快速、認真研究,化解背後出現的種種問題,當中如何善用意見改善決策,將會是很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