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圈風聲︱沙嶺爭議折射港澳工作新模式 消息:「殯葬城」擬縮水

撰文:沙半山
出版:更新:

鑑於本地骨灰安置所供不應求,港府計劃於接近港深邊境的沙嶺興建「超級殯葬城」,土地平整及相關基礎設施工程本預計於2022年建成,提供一條龍式殯儀、火葬及骨灰龕場服務。不過,有關大計近日突然成為建制派的「箭靶」,先有左報「開路」批評計劃選址,復有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克勤於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上,直斥將厭惡性設施放在大灣區的中心並不合適,令議題急速升溫。
沙嶺毗鄰深圳商業區,超級殯葬城計劃確實曾引起一些來自內地的反對聲音,惟一直未成氣候,本地亦未有太大反響,建制派4年前更投票支持相關工程。但自4月初,情況卻出現急劇變化。
《香港01》向多名政界人士打聽事件來龍去脈。有知情人士透露,整件事並非如表面看來般簡單,背後涉及中央港澳工作的一個重要轉向:由過往只是給予特區政府意見並支持,改為直接啟動輿論機器「推動」修改,今次事件是個完美的範例。有消息更指,政府高層已感受到有關壓力,殯葬城計劃最終很可能會「縮水」。

▼《香港01》直擊沙嶺殯葬城地盤附近情況▼

+5

反對聲音一直未成氣候 港府曾「企硬」實行計劃

沙嶺殯葬城計劃,早於2012年由當時政府提出,計劃設置逾20萬個骨灰龕位、10個屍體焚化爐、停屍間、殯儀館和墳場,每年提供17.8萬個時段的火葬服務。2017年,工程分別獲得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及財委會通過,當時建制派亦支持計劃,包括民建聯在內。

在計劃推行過程中,遇到的阻力一直未算太大,來來去去主要是涉及直接利益的北區區民。另有媒體引述消息指,在計劃推行初期,深圳市政府曾就潛在的景觀和空氣污染問題與本港食物及衞生局磋商,惟港方堅稱無意改變計劃,會面不歡而散。土地平整、擴闊道路等前期工作亦繼續進行。

據《香港01》前線記者昨日(11日)赴現場所見,地盤位置現時已平整成一片泥路,隨時可鋪上水泥展開各項基本建築工程。該處與深圳僅一河之隔,可清晰望到深圳的羅湖商業城。

2017年5月,工務小組委員會就沙嶺殯葬城的土地平整及相關基礎設施工程投票獲得通過。當時建制派大部分均投票支持,包括民建聯議員。(立法會投票紀錄)
2017年10月,財委會通過沙嶺殯葬城的土地平整及相關基礎設施工程撥款。(立法會投票紀錄)

輿論攻勢急速升溫 《文匯》數票:21名建制派議員反對

然而,沙嶺殯葬城自上月底起,忽然成為建制陣營的敲打位。打響頭炮的是中聯辦「嫡系」《文匯報》,於3月28日刊出報道,指政府擬再將議程提交立法會,申請撥款完成項目。報道引述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指,殯葬城與大灣區規劃格格不入,反建議政府應做好北區規劃工作,將區內原有創科、物流、商城規劃整合為「北區大都會」發展方案。

隨後,內地知名左派網紅司馬南也加入戰團,於3月30日發表影片,指殯葬城屬厭惡性設施,批評港府未有考慮深圳民眾感受,獲得內地網民廣泛響應。

輿論攻勢於隨後一周急速升溫。《大公報》及《文匯報》連續多日跟進報道,持續引述反對興建沙嶺殯葬城的意見,包括引述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陳月明指居民、鄉議局、區議會以至立法會已多次反對有關項目,批評食衞局一意孤行;引述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克勤、劉國勳指如此使用土地不理想,應該配合大灣區發展;引述香港測量師學會規劃及發展組前主席姚逸明指,可以將沙嶺及落馬洲河套區連結一起,用作創新科技發展。

最終議題提升到特首層面。陳克勤於上周行政長官答問會中,直接向特首林鄭月娥提及相關計劃,直指殯葬城選址差、有嚴重規劃失誤,質疑政府似乎對大灣區規劃是「說空話」、當成「耳邊風」。陳克勤是民建聯副主席、建制派的「副班長」,其公開「發炮」,令人意識到事件或不尋常。

《文匯報》翌日刊出報道為政府「數票」,指有足足21名建制派議員不認同續建。須知道,現時立法會如不計算主席梁君彥,只剩下42名議員,如真有21名建制派反對,再加上有兩名議員為非建制派(熱血公民鄭松泰、醫學界陳沛然),日後政府如想在立法會「闖關」尋求撥款,岌岌可危。

陳克勤於上周行政長官答問會中,直接向特首林鄭月娥提及相關計劃,直指殯葬城選址差、有嚴重規劃失誤,質疑政府似乎對大灣區規劃是「說空話」、當成「耳邊風」。陳克勤是民建聯副主席、建制派的「副班長」,其公開「發炮」,令人意識到事件或不尋常。(資料圖片)

知情人士:港澳工作新模式 用輿論直接改變政府行為

一名掌握情況的資深建制派人士向《香港01》表示,據其了解今次爭議的起源,是中央港澳系統有份在背後發功,認為於沙嶺建「超級殯葬城」,確實在規劃上存在問題,且和毗鄰的深圳商業區格格不入,不符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規劃發展,於是通過輿論攻勢「推動」特區公務員系統糾正。具體方式,是通過親中媒體先行「開路」製造輿論,引發「爭議」;反對力量儲積到一定地步後,由建制派接力跟上,直接向特首反映強烈反對聲音,並提出更多反建議。

該名建制派人士進一步提到,從北京對港澳工作角度,今次事件具重要象徵意義。在以往,港澳工作系統單位一般只在一些涉及政治層面的議題上直接出手,但今次已擴及非政治層面:「以前中央對於香港的規劃發展,即使是大灣區規劃,充其量只是提供意見,做與不做,完全由港府決定。今次做法則完全不同,發現香港在規劃上走錯路,就出手干預,逼香港公務員『做嘢』。」

該人更表示,由於輿論和政治壓力愈來愈大,政府高層正醞釀修改沙嶺殯葬城原方案:「整個計劃推倒重來應該很難,但很可能會規模『縮水』。」不過該建制派未有提及更多詳情,以及修改過後的規模,因現階段尚屬初步。

另一名建制派中人亦指,事件近日急速升溫,背後有官方力量推波助瀾,尤其《大公》、《文匯》近日多次大篇幅報道事件,批評殯葬城忽視大灣區融合,顯示背後有一定操作性。該人指,在毗鄰深圳的沙嶺建超級殯葬城,中央政府當然會不高興,打趣道:「你試試在河北雄安新區旁邊建設殯儀城,中央有沒有可能不出聲?」他估計,北京或希望透過今次事件作為先例,向特區官員「出題目」,「政治問題中央已經幫你解決,民生問題要你自己處理好,(副總理)韓正在兩會已反覆強調,香港房屋問題雖難解決,但總要有解決開始的時候」,今次如何拆彈就看港府官員能耐。

香港骨灰龕位供不應求,是困擾已久的民生問題,但基於骨灰龕場是厭惡性設施,選址極度困難。(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