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石禮謙籲勿再「鬥」商界 斥有人將房屋問題簡單化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香港選舉制度修改在即,選委會職能將會大升格,除民主派日後參選空間成疑外,另一個關注點在於商界的角色和地位。在新選舉制度下,選委會橫增300席新界別,立法會亦把選委會界別「復辟」且佔「較大比例」,商界勢力被「溝淡」的說法不脛而走。適逢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特意點出香港土地房屋問題嚴重;本地傳統建制派中人近日連環撰文炮轟地產界。過往數十年一直主宰香港政治和經濟命脈的地產界,已成「開刀」對象?
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經民聯秘書長石禮謙接受《香港01》專訪提到,不會擔心日後商界勢力被「溝淡」,因為大家不管如何行使自己手上的一票,終究都是為香港的整體利益出發,「不會只看哪個界別多點權力、哪個少點影響力」。
不過石禮謙認為,社會過往將一些民生問題簡單歸咎到商界,尤其是地產界身上,「但明明有些事不一定有矛盾衝突」;又指現在已不是五十年代,不是那個仍然「充滿鬥爭、對立」的社會。他呼籲社會理性探討土地短缺問題的出路。

+2

稱彼此同樣為「大香港」服務 不擔心商界影響力被「溝淡」

石禮謙表示,回歸二十多年來,國家希望「一國兩制」成功、行穩致遠,但未必預計到過去十年世界局勢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他認為,無論如何修改選舉制度、商界所佔比例多少,大家都是為同一個「大香港」服務,沒有所謂「國家向商界算帳」與否的問題:「香港整體自由民主發展,現在都在走一條正確的道路。不應該說有任何一個團體、業界,特別受到影響。大家(受到)的影響都是為香港穩定繁榮發展而做。有大香港,才有業界。改革選舉(制度)後,不是只會擔心哪個業界多點權力、哪個業界少點影響力,不是這樣看的。」

針對地產界的角色,社會每每質疑香港樓價過高、土地供應不足,與「地產霸權」有密切關係。工聯會會長吳秋北上周更撰文批評,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已因為資本勢力盤根錯節、政府暗中襄助,在市民心中積怨成疾,結果地產霸權助長裙帶資本主義,窒礙社會發展。

回應吳秋北文章:現時並非「五十年代」 工人與商界不應鬥爭對立

石禮謙指出,有仔細看過吳秋北所撰的文章,尊重對方的意見:「工聯會有一定地位,他們從工人與老闆鬥爭去看,他們有他們的看法吧。」可是他認為,不應該將工人和商人放在必然對立的關係,現時的香港亦不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像國內土改、戰後百廢待興的香港一樣充滿鬥爭、對立的社會:「現在的社會和以前的社會,五十年代的鬥爭社會(不同),現時沒有這個環節。很少數的僱主才會剝削工人,香港成功之處,是靠資本、香港市民的勞力,怎麼會令工人和僱主之間有鬥爭?不應該這樣,要大家一起去做。」他又提到,真正導致香港社會貧富懸殊的不是商界,是政府政策失誤,造地政策大落後,導致公營房屋嚴重短缺;交通、安老等範疇亦無關顧民生所需。

認為土地短缺屬「假兩難」 毋須事事針對商界

只不過,沒有人能否認一個現象:香港過去土地房屋短缺,政府部分紓緩問題的措施,都在一些商界的「關注」下失敗收場或是效用大減,例如一手樓空置稅觸礁收場、粉嶺高爾夫球場只能收回局部、遲遲未有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大地產商擁有的私人閒置農地。

石禮謙不同意地產商「為利益而阻止政策」的說法,反問「為何要如此對立分化」。他指,土地房屋是一個整體社會規劃的政策,有很多不同方法可處理,條條大道通羅馬,但社會很多時聚焦在某一、兩個方面,揪出來大造文章,然後形成一種「大眾利益vs商界利益」的「假兩難」,但其實兩者沒有必然衝突:「(粉嶺)高爾夫球場,雖然有會員制,但一般公眾也可以去打。政府又不是沒有土地可用,為何一定要收粉嶺場呢?明明我們國家(中國內地)也有很多高爾夫球場。」

反之,石禮謙認為有一些土地選項相當值得做,但政府沒有認真做,例如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發展:「正如吳(秋北)先生文章也說到,如果拿10%的郊野公園(發展),(土地)問題已一次過解決了。為何政府對保護區,就要由頭保護到尾?」他指2018年「土地大辯論」中,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曾提出「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其他地點」的選項,但政府最終因為支持度太低而放棄,連本身房協正在做研究的兩個郊野公園邊陲項目都要叫停,認為這十分可惜。

「支持度高低不是政策的決定(因素),而是看社會的需求,民意可以今日變、明日改。」石禮謙表示,一時的民情只是眾多考慮因素之一,政府政策需要同時配合大多數人的利益而發展,要具有膽量和前瞻性。不過現今政府沒有兼顧各個有用的選項,結果引導民情對商界不滿,導致社會不和。他指,社會狀況是一環扣一環,深層次的經濟民生問題,是多個因素交集而成,不宜簡單化地針對商界。

石禮謙指,郊野公園邊陲用地發展應繼續做,強調土地短缺問題並非來自商界。(資料圖片)

指政府收地方式有效 「佢要收點會阻止到?」

既然認為政府應開拓更多土地選項,只要對社會有益都應該迎難而上。那麼相同的邏輯,又能否應用在收回發展商農地上?現時四大地產商擁有約1,000公頃新界閒置私人農地,如果將其土地用途變更,對發展商而言是潛在的「肥豬肉」,但發展得來的房屋都很可能與低下階層負擔能力脫節。《香港01》及多個關注團體一直倡議,政府應在訂定「公共用途」後,動用《收回土地條例》直接收回發展公營房屋。

石禮謙表示,《收回土地條例》是政府的「尚方寶劍」,只要合乎法規,政府有心做一定做到:「經常有人說,有錢佬『阻住晒』所以收不到地,怎會收不到?我以前在土地發展公司(市建局前身)工作,誰人最『惡』政府就先收他的地。(地產商)怎麼會阻止到?條例一直都在,做不做是政府決定。」他指,商界一向支持多建公屋、居屋滿足民生需要,甚至也願意捐地發展公營房屋,但政府縱使口頭上不承認「高地價政策」,實際執行起來都是推高地價,例如賣地不到價就寧可流標收回。

2019年《逃犯條例》議會攻防戰中,建制派擁立石禮謙主持會議,與民主派爆發衝突。(資料圖片)

對「師弟」胡志偉失自由感不開心 「路是自己選擇的」

作為現任立法會議員中最資深的一位(2000年至今,與自由黨張宇人同期),石禮謙見證香港政治生態廿年變遷。於2019年立法會《逃犯條例》修訂爭議中,由於建制派不滿由當時最資深議員涂謹申主持的法案委員會主席選舉的方式,架空涂謹申、擁立石禮謙主持會議,是為「鬧雙胞」事件。5月11日,民主派議員於舉行會議的地點,與建制派爆發口角和肢體衝突,期間時任民主黨主席胡志偉走到皇仁書院「師兄」石禮謙面前,語帶哭腔懇請對方不要召開會議,當香港「千古罪人」,成為經典場面。惟事隔近兩年,民主派已撤出議會,胡志偉更成為47名初選案被告之一,還柙至今。

石禮謙指,政治理念不同不代表不能溝通:「我當了21年立法會議員,我是建制派出身,到今日都是,但不代表其他議員和我政治理念不同,我就不可以了解他們。很可惜(胡志偉)走的路,我和他不同,但也可以和而不同。他也是個好的人,好的朋友,他今時今日在坐牢,我當然有點不開心,但每個人走的路是自己選擇的。對與不對,他也要承擔後果。」

他指,不會具體置評別人的政治理念,但既然路是自己選擇的,走錯路就要承擔後果:「他(胡志偉)今日要坐牢,要接受自己所走的路,因為社會是有規矩的。他們選擇了不對的路,犯了法,就要受法律的管制。」

最後談到政治狀況,石禮謙指社會狀況會不斷變化,部分港人急於離開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政治狀況,也可能是經濟因素,但認為今日港人仍然有選擇去或留的自由、信仰自由、選擇的自由,至少顯示社會狀況仍然正常。他指,香港在殖民地時代被形容為一個「借來的地方」,是收容國內走難而來的人士;但回歸後,更多港人會覺得香港是自己的地方,有真正的歸屬感,站在這一角度,他永遠會視香港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