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港青闖大灣區2年 創科業務拓全球15地:內地市場比港大10倍

撰文:翟睿敏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支持青年到大灣區發展,香港廣東青年總會今日(2日)發表的大灣區發展調查結果顯示,527名居廣東省港青中,有64.6%相比兩年前更願意到大灣區工作。總會常務副主席郭基煇就指出,青年接觸過內地後對到內地發展有正面態度,建議政府推動內地實習計劃及文體藝等的交流活動,鼓勵青年主動了解內地。
調查同時顯示,不認同大灣區發展規劃的青年佔33.3%,相較2018年的11.6%上升近2倍;而不願意去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青年,亦由18年的31%上升至今年的51.1%。
港大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表示,相信去年發生的社會運動是影響青年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疫情下內地作為全球唯一一個有高速發展的重要經濟體,大灣區會有好的機遇,往後可能會令青年心態改變。
有份出席記者會的2020大灣區90後青年魏嘉俊,於前年透過香港青年聯會與民政事務局合辦的「深圳創業試行計劃」落戶福田,由於當時大灣區各城市的政策資訊並不流通,形容「交咗好多學費」;而經過2年經營,其公司業務現跨越全球15個國家或地區,認為「內地市場規模比香港大10倍」,加上人工等成本較低,為創業製造良好先天條件。

香港廣東青年總會於今年9月至10月,抽樣訪問1009名15至39歲香港青年。對於調查顯示不認同及不願意到大灣區發展的受訪者增多,王于漸認為,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放緩,凸顯大灣區的機遇,加上距離近、語言及環境熟悉,預料未來有可能吸引更多青年。

總會主席霍啟山強調,希望給予港青更多選擇,大灣區是其中之一,今次報告的目的就是了解青年於內地的需求,以向政府倡議能幫助他們發展的政策。調查發現,青年希望政府提供住屋、交通及醫療等津貼,或在大灣區9個城市中興建類似「香港城」的社區;總會建議政府推出相應的大灣區青年生活津貼包,以彌補離港到內地工作的額外開支。而提到《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霍啟山稱總會將積極嚮應,與友好機構合作,為青年提供更多大灣區職位。

調查又發現,青年考慮到其他國家或地區發展時,主要顧及收入水平,佔85.1%;另外有逾7成分別認為生活水平及語言障礙重要;亦有近7成會考慮到政見理念。

年僅26歲的魏嘉俊是萬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歐嘉樂攝)

90後青年到大灣區創業:灣區城市能取長補短

年僅26歲的魏嘉俊是萬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公司於2018年推出的3D懸空影像系統,應用人類視覺暫留技術,通過高密度的LED燈帶轉動,製造祼眼3D畫像,在短短兩年已與200多個國內外一線品牌建立合作關係,業務跨越全球15個國家或地區。

到大灣區發展並非沒有挫折,魏嘉俊到深圳發展後才發現,當地主要定位為互聯網,對於自己的文創科技沒有適合的產業鏈及政策支援,在摸索的過程中浪費不少時間及金錢。其後在一次展覽上,魏嘉俊認識了廣州的領導人,於去年年中獲邀到廣州發展,發現當地更適合文創產業,加上有政府補貼租金、稅務及住宿等,令他的公司得以順利發展,並擴展至東莞及佛山設立分公司。

有意見擔心大灣區發展會進一步削弱本地的人才供應,魏嘉俊就認為不應視香港為單一城市,灣區概念的好處是各個城市能互相取長補短、資源互通;即使在內地進行研發,亦可回饋香港。他又稱,並沒有捨棄香港,在發展企業的立場一定是計劃如何擴大規模,而大灣區就是最近的機遇。

面對新冠肺炎的衝擊,各行各業受挫,魏嘉俊的創科公司反而利用到疫情發展AI客服。他的公司研發出全球首套3D線下智能語音客戶服務系統,在疫情下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當中港鐵啟德站就推出智能「鐵仔」作試點,取代站內人力資源,即時與客人以廣東話溝通,並提供車站設施、路線、車程時間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