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程證制度惹抨擊 施麗珊稱應增加審批透明度及港參與度

撰文:李偉欣
出版:更新:

保安局公布,回歸後至去年有逾百萬人持單程證來港,局長李家超稱現時無意改變單程證制度。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今日(21日)早上出席港台節目時表示,單程證審批細節不夠透明,香港參與審批的過程亦較為被動,認為可開放討論檢討單程證的配額數目,但須以申請人數、輪候時間及家庭團聚為首要考慮因素;出席同一節目的新民主同盟區議員譚凱邦則批評,單程證制度千瘡百孔,倡議進一步設限,由現時每日150個降至75個,以及要求新移民到港後可自給自足。

有公立醫院醫生曾反映,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加重公營醫療服務負荷。(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內地單程證制度實施多年,回歸後至今有逾百萬內地居民持單程證來港定居,社會上因而有聲音認為該批人士對本港公共服務造成沉重壓力。施麗珊今早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過去10多年來的新移民質素有所增加,教育程度亦較高,有助增加本港的勞動力。她認同目前香港參與審批單程證的過程較為被動,亦可開放討論團聚是「南下」來港,抑或是「北上」團聚,但強調家庭團聚是基本人權。

她指出,在討論是否為單程證配額設限時,應先考慮輪候的數目及時間,她以中港婚姻為例,指出若然每日減去一半配額,輪候的夫婦就需由現時等候4至5年,增加至7至8年。

出席同一節目的譚凱邦則指出,家庭團聚並非凌駕性,移民亦不等同人權,而是一個政策。他倡議單程證配額由現時150個減半至75個,並設有返回機制,若果新移民來港後覺得不適應,可取回內地戶籍並回去當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