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國麟拆解醫療爆煲癥結:管理層染上「管理主義」習氣

撰文:莊恭南
出版:更新:

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逼爆,病人輪候時間長固然叫慘,前線醫護人員因人手不足亦是苦不堪言,早前發起遊行,控訴「白色巨塔」內的絕望真相。
衛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香港護士協會主席兼公開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院長李國麟接受《香港01》專訪時慨嘆,現時前線護士工作環境比80年代自己剛入行時惡劣,因當年的公立醫院運作較務實和靈活,今時今日管理層反而染上「管理主義」的習氣,對前線人員訂立諸多「離地」標準,令前線醫護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更加「綁手綁腳」,難以發揮。
他又指,在學院內指導護士學生時,會明言「標準有10個步驟,一個人面對六個病人自然跟到,但去到現場,一個對十幾個病人,惟有『限米煮限飯』 」;惟公營醫院管理層離開前線後,已忘了初心。

李國麟指,80年代剛入行時,前線醫護同樣面臨資源和人手不足問題,但管理層、病人、前線醫護「拍硬擋」,靈活應變,用自己的方法解決病房內的困境,亦沒有太多僵化標準。(歐嘉樂攝)

公營醫院護士壓力爆煲,「谷爆」走上街頭遊行表達不滿,令公眾再度關注公營醫療體系管理問題。前線護士出身的李國麟憶述自己80年代入行前後,護士亦曾因不滿加薪幅度低及「同工不同酬」等問題上街,但當時與今日有個很大分別,就是管理層與前線人員在「戰場前沿」比較能上下一心。李指,時當公立醫院雖然同樣面對着人手不足問題,但管理層、病人、前線醫護「拍硬擋」,病床緊缺就「用帆布床,『 朝行晚拆』,一條走廊可以加10幾張帆布床,條路太窄,啲護士日日經過啲帆布床,撞到腳都瘀曬,女護士一對絲襪淨係可以用一更,因為一定俾床邊勾爛曬……儀器太遠就搭線,有時唔得咪叫啲後生(病人)換一換床囉。」

管理層心態今非昔比 提升標準「離地」

30年過去,李國麟指,公立醫院人手不足問題仍然存在,但醫院內卻「多咗好多指引、規例、程序、標準……帆布床又話你阻塞消防通道,搭到一地線又話唔符合職安健……」李承認,提高質素並沒有錯,但也要視乎實際情況,否則會弄巧反拙,舉例說:「派藥嗰十個步驟,你跟住佢一步步咁做完第一個,後面排緊隊嗰啲(病人)你點算?」

李國麟感嘆,今時今日管理層染上「管理主義」習氣,對前線人員訂立諸多「離地」標準,令前線醫護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更加「綁手綁腳」,難以發揮。(歐嘉樂攝)

李國麟又提及多年推出的「醫院認證計劃」,該計劃採用多項指標量度醫院服務質素,旨在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計劃的量度範圍包括專科手術服務、臨床指引、醫療物料、藥物安全及醫患溝通等,每4年為一評審周期,「(計劃)原意係好,例如有啲手術室設備以前古靈精怪嘅,你top up(填補)咗俾我哋,大家都會認同,但呢樣嘢漸漸走咗樣,變咗管理層用『 提升水準』做藉口,去逼前線『 交數』。」他指出,管理層往往「用自己手上個check list(清單)要求前線跟住做」,但要求服務提升之時,人手卻沒有作出相應提升來配合,最終許多資深護士心灰意冷之下黯然離去。

促政府釐清醫療發展方向:要「社會主義」就投入資源

為何公立醫院未能大幅增人手?李國麟認為,源頭是醫療政策欠缺長遠規劃,「1990年代楊永強(時任臨時醫管局總監,後任醫管局首位行政總裁)定位好清晰,講到明我哋行社會主義嘅醫療制度(socialist model),大家俾同樣嘅價錢,接受一樣嘅服務,政府預咗要投入足夠資源落公營醫療。」

政府醫療政策缺乏長遠規劃,資源不足,公眾卻對公營醫療有很大期望,李國麟表示,如香港要走社會主義模式的醫療體系,必須有相應資源維持。(歐嘉樂攝)

李國麟強調,自己並非認為某種特定模式一定好,但政府必須選定一條路線去走,而非「逐年批啲……醫院唔知今年請咗人之後,下年會唔會減資源,咁咪唔請人囉」。他說,如果港府希望走資本主義醫療系統的路,讓較有錢的人,可以接受較好的醫療服務,就應該向社會解釋清楚,而不是一方面不願意投入資源在公營醫療,另一方面讓市民對公營醫療有期望,「如果你唔係(socialist model),咁你就唔好揾我笨啦。」

至於有人認為應盡快收回單程證審批權,甚至削減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以減輕公營醫療負荷,李國麟就指,「我哋係一視同仁,但點都好,你有呢個量嘅需求,你就應該俾返相應資源同人手給我。」

引入海外醫護非「原罪」 惟須避免治標不治本

對於本港醫療人手不足,近年有不少人都主張加大力度引入外來人才,填補本地醫護人員的空缺,李國麟身為全港最大護理學院的院長,並不認為本地缺少有志從事護理事業的年輕人,「我哋年年學生人數都好穩定,但啲位係有限,要收爆(超出上限)都有個譜……你話佢地(學生)知唔知入面環境?又點會唔知,有心嚟讀嘅,都預咗。」

對於引入外來護士,李國麟認為並無不可,「你咪考試囉,有人係澳洲讀完嚟考一樣考到。」他不否認內地、或菲律賓等地的護士訓練和護理水準可能比香港差,「但各地做法始終有唔同,大家做嘢有唔同方法,用唔同嘅藥、派藥嘅步驟唔同、行政程序唔同,甚至語言上嘅隔閡,同埋大陸醫院仲有陪人呢,或者好多嘢係家屬做,大家工作範圍同量都唔同,如果你話放寬免試,佢哋嚟到又係咪即刻適應到呢?」他說,制度之下始終要有把尺,「唔可能你扭三分,佢扭五寸。」

李國麟並不執著於是否一定要引入外來醫護人才,因在他眼中,管理問題不真正解決,外來人才,也可以流失。(歐嘉樂攝)

李國麟又指出,如果「管理主義」的問題不解決,待遇不提高,外來護士可能同樣面臨流失問題,「同當地比較,佢可能覺得份收入好客觀,但嚟到香港就係用香港嘅生活成本去洗嗰份糧,加上工作環境壓力大,你又點知佢會唔會做幾年就走咗去呢?」李國麟說,前線護士壓力爆煲,並非引入海外醫護人才就能簡單解決。

李國麟認為,要短期內舒緩問題,首先是要在管理上拆牆鬆綁,「你冇嗰個人手同資源,標準上,你就自量啦。」其次,如果長遠上無法擴大編制,至少也需聘請半職員工,支援全職同事。再者,倘若有專科資格的同事,就算編制上無法以專科護士職位聘請,「都至少加返個point(薪級點)俾人,留返佢做臨床督導都好啊……到時人哋做到冇癮,見到養和(私家醫院)有個專科位,都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