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指逾半市民常於公園、街道被蚊叮 促設專責部門統籌治蚊

撰文:沙半山
出版:更新:

夏季和雨季來臨,濕熱的天氣環境催生蚊患,不少人在公園及街道等戶外地區活動,都會被叮得手腫腳腫。一項政黨調查顯示,逾五成市民經常在公園及街道等戶外地區被蚊咬,近半受數者認為食環署的蚊杯(誘蚊產卵器)難有效防止蚊患。負責調查的政黨促請政府成立全權負責防治蚊患工作的部門,協調食環署、康文署、渠務署和房屋署等部門治蚊。

民建聯調查指,有近半受訪者認為食環署的蚊杯(誘蚊產卵器)難有效防止蚊患。(莊恭南攝)

為了解市民對政府防蚊工作的認識及成效評價,民建聯訪問了961名市民,調查結果顯示,53%市民常有在公園及街道等戶外地區被蚊咬的經歷,亦有超過50%市民因而害怕或非常害怕到這些地方。

對於政府的治蚊工作,共有49%受訪者認為食環署的蚊杯(誘蚊產卵器)難有效防止蚊患,44%覺得房屋署的蚊貼及滅蚊機無效或十分無效,42%認為房屋署應每星期在屋苑澆蚊油三次或三次以上。

此外,69%受訪者認為造成蚊患的主要原因是溝渠積水,認為花槽或綠化帶雜草叢生是造成蚊患主因的也有66%。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批評,雖然政府自2002 年起成立防蚊患督導委員會,為全港性滅蚊工作訂定策略和方向,但跨部門合作流於表面。現時主要滅蚊工作多數由食環署負責,但一些牽涉地政總署管轄或私人鄉郊地區,防蚊工作基本無人處理,若涉及到諸如路政署、康文署、渠務署和房屋署等多個政府部門分別管理的區域,各部門一直是在其管轄範圍各自進行防蚊工作,鮮有協調,部門之間分工和權責亦含糊不清。他促請政府成立全權負責防治蚊患工作的部門,由一個部門「揸旗」,全面處理蚊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