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遊行.拆局】政治議題難有出路 泛民贏補選要靠X-factor?
民陣今日(7月1日)發起七一遊行,主題為「結束一黨專政,拒絕香港淪陷」,據民陣官方所指,參與人數有5萬人,警方則指有9,800人,後者數字是自2003年後首次跌破1萬。先不論何者數字準確,幾可確定的是遊行人數自2014年後一直未見回彈,再次令外界關注七一遊行,以至整個泛民主派何去何從的問題。
對於泛民而言,七一遊行人數少,除難免令派系內部有點洩氣外,對於11月舉行的九龍西立法會補選亦具頗大啟示。因為從今年遊行人數可見,社會政治氣氛或已大幅度扭轉,泛民不能再單靠政治議題贏得多數支持,也無法再取信於本土派支持者。要是這幾個月之間沒有重大的「X-factor」出現,下一次補選泛民再輸的機會不低。
七一遊行陷面目模糊困局 學者:泛民談不上有成功動員過
縱觀自2014年雨傘運動後,七一遊行人數已見大幅下滑(見上圖)。更大的問題是,近年的七一遊行欠缺鮮明焦點。例如今年的遊行口號為「結束一黨專政,拒絕香港淪陷」,內容相對空泛,接近「無主題」可言。相對2003年對準董建華和23條、2012至2014年針對梁振英和政制爭議,今年遊行明顯失焦。在這情況下,泛民亦找不出應對方法,若無突破,可以預期日後遊行人數將繼續降低。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分析,林鄭月娥就任特首後,七一遊行無可避免更難「搞得起」。其一,她的政治技巧高於梁振英,不會主動挑起火頭,較為明顯的潛在因素就是樓價,但她也懂得在七一之前公布調整措施,進一步拆彈;其二,林鄭受惠於「前任紅利」,梁振英相對是「不受歡迎」的特首,一前一後對比下自然民怨減低。
更為重要的一點,蔡子強指出自2003年後,民主派成功動員的例子,很多時都是因為特區或中央政府「own goal」,自己激起民憤,例如2003年在沙士、樓價谷底、經濟不景的情況下還敢推23條、梁振英自身爆出僭建醜聞、政改問題不斷收緊管控力度等。這些事件都不是泛民自己帶動,最多是「補刀」。環顧泛民過往的動員策略,嚴格來說談不上有什麼成功經驗。現時政改爭議已「一錘定音」,社會政治氣氛亦未見以前般熾熱,泛民自難說服市民遊行有用。
七一遊行少人 由「信號」昇華至「警號」
由此,可再引伸至今年11月25日即將舉行的九龍西立法會補選危機。今年3.11立法會補選中,被DQ的前議員姚松炎「爆冷」不敵民建聯鄭泳舜,對泛民而言已是一大「信號」。姚松炎之敗,選舉工程失誤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大的啟示是地區樁腳重要性持續提高,社會風氣變得重民生多於政治,泛民單靠意識形態就可獲取多數支持的時代已然過去。
目前政界盛傳,建制派有機會派出食物及衞生局前局長高永文出戰,泛民則傾向由被DQ的前議員劉小麗出選,如她無法入閘則由工黨李卓人頂上。高永文任官期間民望冠絕一眾問責官員,形象專業,熟悉政策和政府運作。
雖然他同樣欠缺地區工作經驗,但論全港知名度他不輸任何政界人士,建制派亦有統一而強大的選舉機器,上次補選已發揮得淋漓盡致。今次七一遊行人數沒有起色,再為泛民響起新的「警號」,顯示4個月前的問題,到今日都未能解決,再展望11月的補選,亦未能看到突破口。
泛民難取信新一代 蔡子強:社會低估年輕本土力量
除了建制派的實力強橫外,本土派亦是不能忽視的關鍵少數。以2016年立法會結果計算,本土派也有一成多支持,其中在九龍西,青年新政游蕙禎與普羅政治學苑黃毓民合共得40,862票,佔14.65%。
歷經DQ浪潮以及旺角騷亂案的審判後,本民前、青年新政等本土派政團已被摒除在體制以外,甚或面臨監禁,代表人物梁天琦、游蕙禎等人已不再活躍政界。但本土派支持者與泛民的路線之爭,目前仍在持續,這批支持者是否願意支持泛民是極大疑問,尤其如果出選者是身為泛民元老之一的李卓人。
蔡子強指出,雨傘運動後數間院校出現「本土莊」,發動退聯並成功通過,他坦言出乎自己意料,各大專院校近年冷待六四活動,反映本土思想影響力仍在。他認為,社會一直低估年輕本土力量,本土派對於由泛民主導的民主運動「左膠」、「和理非非」、「行禮如儀」等指控,始終需要正視。
「X-factor」要等北京自行犯錯?
今年七一遊行人數仍然不多,被問到有什麼「X-factor」可以突破這種困局,蔡子強坦言難以預計。他解釋,因為林鄭月娥如上所述,政治技巧相對高明,不易引起大型民憤。
真的要數有何變數,他認為對比曾蔭權時代,現時北京對港政策明顯較為主動,留給林鄭施政的自由度也較低。所以即使林鄭注重民意,若然北京有個別政治舉動操之過急,例如施壓加快推動23條等,難保沒有「意外」發生,只是機會實在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