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極端降雨越來越頻密 11項大型改善工程7年內陸續完成
極端天氣趨頻密,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17日)在立法會上表示,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下,本港年雨量以較長的時期作分析呈上升趨勢,極端降雨事件亦變得越來越頻繁。渠務署正進行11項大型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預計陸續在今年至2030年期間分批完成。另外,有7項工程待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後會於今年內開展。
民建聯議員李世榮開注近年香港在極端和惡劣天氣下,多處出現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要求當局交代近5年本港降雨量的變化,及本港雨水排放系統的設計標準是否足以應對未來的極端和惡劣天氣,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指,根據環境及生態局及香港天文台提供的資料,過去五年每年在香港天文台總部錄得的年雨量紀錄介乎2200多毫米至2700多毫米。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下,本港年雨量以較長的時期作分析呈上升趨勢,極端降雨事件亦變得越來越頻繁。以天文台總部錄得的一小時雨量為例,去年九月錄得破紀錄的158.1毫米,打破了二○○八年的紀錄。以往一小時雨量破紀錄的情況是每數十年才發生一次,但近數十年破紀錄的次數變得頻繁。
渠務署已更新設計雨量參數
她又指,香港的防洪設計標準,包括排水幹渠設計以「200年一遇」的重現期為標準,一向媲美內地、外國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新加坡、東京、倫敦、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等。為應對極端暴雨帶來的影響,渠務署參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表最新的第六次評估報告及相關研究結果,亦因應去年九月發生的特大暴雨所反饋的雨量數據,更新了《雨水排放系統手冊》。經更新後,以「200年一遇」重現期這個標準為例,設計雨量參數已由每小時145毫米增加至155毫米,加上設計新設施時會參考聯合國報告就世紀中的數字作出推算,務求新建的雨水排放系統的排洪能力設計,可以應對至二十一世紀中的海平面上升以及降雨量增加的情況。
另有7項改善工程待審批撥款
她指,渠務署現正進行11項大型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預計會陸續在今年至2030年期間分批完成。另外,有七項工程待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後會於今年內開展。此外,渠務署正進行一項研究,進一步評估氣候變化至本世紀末對本港現時雨水排放系統的影響,以制訂長遠綜合防洪管理策略。研究預期於今年第四季完成。
另外,她指過去五年、即2019年至2024年6月,渠務署在鄉郊地區共收到150宗水浸報告,主要集中於元朗、北區、大埔和西貢。過去五年,鄉郊地區出現兩次「百年一遇」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