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八周年|葉劉淑儀:在變局中應對挑戰
撰文:葉劉淑儀(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主席、立法會議員)
恭賀《香港01》創刊八周年,謹祝《香港01》一紙風行,未來成就更多精彩報導。
八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香港01》由冇到有,和港人一起經歷八年動盪起跌。2016年旺角暴亂、港獨派崛起、立法會發生宣誓風波,社會撕裂日盛。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祖國二十年。2018年搞了為期五個月土地大辯論、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通車、港珠澳大橋通車。2019年香港因為《逃犯條例》而徹底撕裂,抗爭變成「黑暴」,立法會大樓遭暴徒佔領,區議會選舉充滿暴力陰霾。2020年中央政府立下《香港國安法》,止暴制亂、黎智英被拘捕、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三年。2021年全城抗疫、東京奧運中國香港隊屢創佳績、民主派35+初選案開審、立法會通過完善選舉制度、首宗國安法案件被告唐英傑罪名成立。2022年,第七屆立法會宣誓就職,落實愛國者治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臨香港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大會、內地援港抗疫物資陸續到港。2023年,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港人北上消費成風、移民潮再現、教育界現殺校潮、改革區議會,完善地區治理。
香港挺過「亂」 克服滿途荊棘
如此這般數一數,香港能挺過「亂」,再走到由治及興的新階段,真是滿途荊棘,一點也不容易。而2024年特別具歷史意義,因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終於成功就《基本法》第23條自行立法,立法會在3月19日全票三讀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條例隨即在3月23日刊憲實施,象徵香港終於踏平崎嶇,履行其憲制責任,在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十周年,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的機制方面,圓滿了。不過,這不是結束,而是挑戰的全新開始。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4月15日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暨主題講座」致辭時提醒我們,香港的「傳統優勢不是一成不變的,金字招牌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國內外的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地緣政治嚴峻,我們要懂得「順時而為、順勢而為」,即是香港的發展必須順應變局,應對各種挑戰:
香港科技追落後世界人工智能震撼性發展
一、首要挑戰是科技追落後。我在2006年成立匯賢智庫時已認為香港必須謀求科技升級轉型,然而香港的科技發展一直滯後,創新及科技局要待至2015年才正式成立,不過在眾多政策局中規模甚細,難有作為;現屆政府成立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並且在2022年公布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奈何起步已遲。近年特區政府幾乎每次推出電子系統都有各種「甩轆」,去年12月18日區議會投票日晚上系統「當機」導致大量選民無法投票,最近DSE開考「報到易」、「監考易」故障,「監考易」直接停用,貽笑大方。
與此同時,全球高新科技和人工智能卻有震撼性發展,例如運用大型語言模型訓練人工智能,ChatGPT 的表現石破天驚;例如內地比香港甚至比世界都要領先的電子支付,甚至已有刷臉支付,還有各種各樣的機械人作業,都是有效運用科技和人工智能,提高生產紅利的例子。
超前佈局 培養創科人才
國家主席習近平經常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除了資金投入,開創高新科技還需要土地和人才,奈何兩者都是香港缺乏的。土地方面,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將會提供大量土地供企業發展,特區政府要做的是超前佈局,盡快吸引更多創科企業落戶香港。人才方面,高新科技和人工智能高速發展必然令一些傳統工種消失,但同時會衍生其他新工種、新職位,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特區政府應以前瞻性目光,盡快培養能適應甚至帶領未來發展的創新科技人才。
港人北上成風 衝擊本土經濟
二、第二項挑戰是如何「順時」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順勢」融入大灣區建設。所謂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疫情三年,香港在去年初才恢復與內地全面通關,港人赫然發現內地已飛黃騰達,展現與疫情前全然不同的面貌,不單是餐飲購物價廉物美性價比高,連帶專業服務也越來越進步,加上交通配套日益便捷,港人北上玩樂消費的趨勢遏止不住。此消彼長下,本地經濟受到衝擊,餐飲業更是重災區。
一方面要留住港人在港消費,同時要吸引更多旅客來港,特區政府任重道遠,雖然積極搞繽紛、搞盛事、搞煙火,但是來港旅客人數未回復至疫前水平,看來還要努力一段日子。造成這種落差,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人」、「貨」、「資金」、「數據」等生產要素並非完全雙向自由流通所致。港人自由北上,但內地旅客並非自由南下;資金、數據亦未做到完全開放南下。香港因此未能完全運用大灣區的優勢,未能分享融合大灣區的紅利。
運用大灣區資源減低香港成本
換句話說,特區政府必須思考如何駕馭這變局,思考怎樣運用大灣區的資源與香港互補,減低香港的成本,例如運用大灣區的土地發展香港的安老業,例如運用大灣區的數據,更精準發展大學科研;長遠而言要謀求生產要素的互相流通,讓香港企業分享成果,得以長遠發展。
中美是合作還是對抗 影響人類前途命運
三、另一項重大挑戰,自然是不可迴避的中美關係、地緣政治日益複雜多變的局面。2024年是中美建交四十五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3月27日在北京會見美國工商界及戰略學術界代表時,明確指出,「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兩國是合作還是對抗,事關兩國人民福祉和人類前途命運」;去年的歷史性三藩市「習拜會」,習主席認為中美關係「應該穩下來、好起來」。中國的態度擺在那兒,我認為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一步闡述。
過去美國一直自恃是世界一哥,忌憚中國有能力超越其領先地位。特朗普出任美國總統時開打貿易戰,拜登上場更演變成科技戰。美國聯同盟友圍堵中國,企圖打壓中國的科技發展,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見頂論在不同階段成為美國政壇主流論調,同時利用《美國-香港政策法》、《香港自治法》等向香港施壓。
剛在4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習主席提出中美「應該做夥伴,而不是當對手;應該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傷害;應該求同存異,而不是惡性競爭」,更強調「地球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共同發展、各自繁榮」。可是,2024年也是美國大選年,拜登或特朗普,總統寶座花落誰家難以預料,屆時美國的對華、對港政策會稍有緩和抑或更加瘋狂,目前難下定論。
香港必須自省 駕馭挑戰
除了上述所言,我認為香港還要應對出生率下跌、人口老化、千億財赤等挑戰。我十分認同夏主任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所強調的,香港必須自省,主動迎向甚至駕馭這些挑戰,靈活變通,追求創新,才能「在危機和變局中抓住機遇、開創新局面」。